其中最大面额的银子并未标明去向用途,只留一枚菊花印记,端正的印在账目的后面。
靖安觉得此事有蹊跷,翻看往年账簿,菊花标记出现是在三年前,也就是皇兄刚即位的那年。
这个巧合就让人不得不产生什么联想,这么多的银子,来处是个问题,不知道去处更是个问题。
靖安怀疑秦家供应着什么人,他放下手里的账本,拿起右手边阿榆查到的秦家所有的资料。
“据秦举人的老乡说,秦举人家中困苦,共兄妹六人,秦举人排行老三,剩下的都是姊妹,除去病死累死的两个,其他的都被换做彩礼用来供应秦举人念书。”
阿榆阴柔的声音响起,眼中快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
“如今家中还有何人?”靖安垂目问道。
“无了。”
靖安点头,不再多言,细细的翻动手上的册子起来。
从永乐十五年开始,秦家就开始广安县立足了,秦举人中举后次年未能考上功名。
同年中举的周主簿没有继续再考,而是跟了县令,当了一年的官差,次年被提拔做了主簿。
举人若是不考功名,那么一共有三条路可走:一是继续再考,考取贡士与进士。
二是做一小官:知州,县令,主簿。
三是去地方当教谕先生: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管理地方学堂,教化民众。
知州相当于后世的市长,管理着底下的各县城。
很少有举人能当上知州的,这些实干治理的活儿都是由皇上指派,能入皇上眼帘的,最次也得是进士出身。
若是进不了皇上眼帘,就得靠上级官员举荐了,秦举人当年只是个穷书生,自身能力也有限,无人替他引荐。
再者说,莫说知州,就算是县令都是紧俏的职位。
光有关系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政绩与成绩,多少状元探花的起点就是县令,秦举人不管哪一样都比不过别人。
叫他去做巡逻的官差他又拉不下面子,同年的去当教谕先生嫌弃油水少,干了几月就不干了。
他选择做生意挣钱。
秀才跟举人每月都有朝廷下发的口粮与纸笔费,每年有十几两银子的津补,秦举人就靠着这点粮银开了粮铺,很快又买了地,开了其他的铺子。
短短几年,秦举人挣得钱越来越多,广安县大半的铺子都是秦举人家的。
另外他手底下还有人口买卖,虽然秦举人一直不承认,但是拷打之下,那牙人只道是受秦举人示意,且挣得钱与秦举人三七开了,账目也都能对得上。
买卖人口是个暴利的活儿,卖儿卖女的人家日子过的定不宽裕,几两银子也就能糊弄了,碰上些好的货色,百八十两也能拿下。
倒卖出去却能拿十倍的银钱,若是狠狠心,卖到脏地方去能挣得更多。
秦主簿表弟在广安县名下有两处妓院,若是漂亮的姑娘就送楼里做花娘,俊朗清秀的少年就送馆里做小倌。
“唉……”看到这里,靖安又是叹了口气,他最近叹的气比一年加起来的还多。
靖安头痛,又喝了口凉茶,继续看下去。
幕后之人是谁,中间又有什么人牵线搭桥,有多少这样的人,到底供应谁,赈灾粮还有赈灾银被谁吃了,这些都得查。
流往菊花印记的银子最大的面额竟有数十万两,且愈加频繁,今年达到了顶峰。
书房外,一抹倩影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