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你?莫要以为你有了点点政绩,就可以无视礼节,是谁给你的胆子,叫你敢如此对本相说话?&rdo;别人都有所感,身处局中的吕夷简,更是怒不可遏。
&ldo;什么叫有了点点政绩?此时吕大人不怀疑我所说了么?什么又叫礼节?难道只许你污蔑本官,就不许本官辩解了么?面子是人给的,脸是自己挣的,你不尊重别人,就别要求别人尊重你。什么叫胆子?下官正在答万岁问话,又是谁给你的胆子?敢擅自胡乱插嘴?难道吕大人竟不将万岁放在眼里么?&rdo;并没理会吕夷简的狂怒,李明浩不卑不亢,据理力辩。
&ldo;你,你,你简直就是市井顽徒。&rdo;论吵架,吕夷简如何是李明浩的对手,盛怒之下,竟是开始骂街了。
&ldo;放肆。&rdo;赵祯一拍龙案怒道:&ldo;身为大臣,咆哮朝堂,成何体统?通通退下。&rdo;
见龙颜大怒,李吕二人忙躬身跪倒,齐声道:&ldo;微臣知罪,请万岁息怒。&rdo;
平息了一下情绪,赵祯不再理会二人,开始批阅奏章,同时对李明浩的好感也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而吕夷简却是怒气未消,向李明浩怒目而视。李明浩对此却是嗤之以鼻,转目它顾,面带不屑。一众大臣此时却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起来,任谁也没做出任何表情,全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唯一的例外却是武官行列中的狄青,偷偷对李明浩竖了竖拇指,又点了点头,一脸敬佩的样子。
李明浩对狄青报以一笑,也中颇感温暖,毕竟是自己兄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向着自己。又是打量,发现狄青似乎排位又稍稍靠前了一些,估计是陕西平乱成功,又升官了。
这其中还有一人,心里颇为纠结,那就是范仲淹,对推荐李明浩入朝,他本也有些忐忑,但后来李明浩从不愿为官,到乐于为官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让他稍稍放下心来。可如今竟公然在朝堂上不顾前途,与宰相结怨,又使得他的心又提了起来。这小子怎么比那个楞头青还楞头青呢?与宰相处不好关系,这以后谁还敢为你说话?且不说官途无望,怕是稍有差迟,就落个人头落地。唉,希望引荐他入朝为官,不是个错误的决定吧。
恰在此时,殿外值事入殿奏报:&ldo;启禀万岁,四川知府张咏有奏章到。&rdo;
却原来是张咏素知李明浩在川期间很少过问政事,唯恐其进京后无法向皇上交差,于是在李明浩走后,赶紧拟了道奏章,快马送到京中,以解其困。虽说这奏章来的稍微晚了些,却也算是相当及时了。
第七十六章官升一级
更新时间:2011-6-39:54:19字数:2696
&ldo;好,果如李卿所言。今得四川知府证实,交子银行在川创办,极为成功。&rdo;看罢奏章,赵祯面色稍缓。
吕夷简闻言,面色更显阴沉,回头狠狠瞪了李明浩一眼,却没有说话。
赵祯此时也略显踌躇,虽说赵祯武不如先皇,文不如列宗,却也是个知人善用的好皇帝,但性格却略显懦弱,凡事自己常常拿不定主意,易于被别人的思想左右。按他本来的意思,李明浩取得如此骄人的政绩,那是必须加以提拔重用的,但他却与宰相闹起了矛盾,而这吕夷简,又是自己近臣,如果提拔了李明浩,则会令得宰相心中不快。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定论,索性也不再去费脑筋了。
&ldo;既然诸事已毕……&rdo;赵祯本想就此退朝,不料话未说完,却别身后一人打断。
&ldo;且慢。&rdo;赵祯身后幕帘中,响起一个女子声音,从声音判断,此人年纪应该不算太小了。
赵祯闻声赶紧起身恭立:&ldo;不知母后有何吩咐?&rdo;同时心下暗自惴惴,太后已经好久不参与朝政了,不知今日是有何事,竟阻止退朝。
原来这幕帘后面,正是赵祯的母亲,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随着皇上年纪日渐长大,满朝文武催促皇太后还政的呼声也日渐升高。但掌握朝政日久的皇太后,如何肯轻易任大权旁落?最为主要的一点,还是她心中自知,自己虽然贵为皇太后,但这皇上,却非自己亲身所生,虽然自认当年此事处理的天衣无缝,但宫中之事,谁敢作保?万一让皇上把持了朝政,再查出点什么来?那自己莫说是皇太后,怕是连冷宫都没的呆。既然不是皇上亲身母亲,那也就不再是皇太后,在那种情况下,任皇上如何处置自己,满朝文武怕是都不会为她说一句话。
所以,她也尽可能的找种种理由和借口,不肯还政,但为恐引起百官非议,她也逐渐放低姿态。除了能引起她不安的一些决定她会予以否决,她已放权给赵祯。同时她也知道,赵祯正在慢慢拢权,拉拢近臣,这吕夷简就是皇上一力推为宰相的。她虽然着急,却没有办法,放眼当朝,她也找不出那么个合适的人来,既能制衡吕夷简,又会为已所用。
今日见李明浩竟敢直言顶撞吕夷简,这位皇太后不禁大感兴趣,顿生收为已用之心。而赵祯的有功不赏,更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于是才有这出言阻止退朝之举。
&ldo;皇上,李大人此番开办交子银行,实乃开创历史之先河,为我朝创下利国利民的不世壮举,此等大功,皇上不赏,岂不令能者寒心?常此以往,哪个还会尽心竭力,为国献力?&rdo;皇太后此话说的义正言辞,颇为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