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大姐还没回家,桃儿嚷嚷着要到门口等她,崔六娘和梨儿便陪着她在门外边玩边等。
在看到牛车后,三人立马迎了上去。
“大姐,你回来了。”桃儿蹦蹦跳跳到她跟前,“崔伯娘做了你爱吃的烙饼。”
“好。”向枣儿下了牛车,看着三人,笑道:“怎么不在家里等,外面多冷。”
“大姐,是我想等你回家。”桃儿乐呵呵道。
“好,咱们回家。”
晚食后,向枣儿让崔喜去请了赵家人,刘家人和大伯一家。
听完她的讲述,屋内众人皆脸色沉重。
“啥?打仗?”向安惊得跳起。
身旁的向平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他,“你着什么急,听枣儿慢慢说。”
向枣儿脸色严肃道:“虽说打仗劳民伤财,但这是护边之战,不得不打,想来有镇国将军在,应该不会有事的。之所以把大伙叫来,就是想提醒你们一下,粮价涨了,家里粮食不多的,最好能再囤些过冬。”
“枣儿,你的意思是粮食还会涨?”赵顺才皱眉问道。
摇了摇头,向枣儿道:“不知道,不过县城粮铺半个月内涨了两次,这往后还会不会涨,谁都说不好,咱们还是早做打算的好,以防万一。”
听完她这话,众人纷纷点头。
“咱们种地都不多,粮食到了冬季没那么充足,是得囤点,这万一。。。。。。”赵顺才越想越不安,“枣儿,咱们是不是得挨家挨户通知下?可要通知的话该怎么说呢?”
“是呀,怎么说呢。”宋春兰自言自语道:“要是说实话,一听打仗村里人不得炸开了锅,影响不好。”
“春兰说的对,咱们得想个理由才行,不然任大家瞎想瞎传,你传我我传他,传开了怕是会引起恐慌,那不得乱套了。”刘大壮挠着下巴道。
向来旺听了,点点头,“不如就说北边又遭了灾,难民多,粮食年前得涨价。家里粮食不够的,总会想赶在再涨价前买些粮食,你们觉得这样行不行?”
“我看行,北边本来就遭了灾,咱们一家就是从那边逃难来的。”崔喜道:“由我去和大伙说更有说服力。”
“成,那就这么定了,明日通知大伙,买不买都看自己意愿。”向枣儿拍板定下。
事情定好,众人才散去。
翌日,赵顺才带着崔喜在荷花村转了个遍。
有人听了立马上心,说明日便去买些粮食囤在家中。
有人只觉得他们大惊小怪,不过是遭了灾,而且每年这个时候粮食都会涨,哪里用得着囤粮。
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也不多劝,直接扭头去通知下一家。
买不买的都是自愿的,不必他们浪费唇舌。
待通知完全村的人,崔喜便赶着牛车带着崔铭去了县城粮铺买粮。
为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今日在曹家粮铺买些,明日再去苏家粮铺买些,连着十多天,终于将家中的三个粮仓装满才罢了手。
看着满满当当的三大粮仓粮食,向枣儿的心终于没那么慌了。有粮心在手心不慌,哪怕再来十多人这粮也够吃到明年开春了。
她现在只盼望着粮价不要再涨,这场仗能早日结束,不要波及到其他府城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