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防御过程中,战场的特点决定了团的工程保障的重点是工事器材的保障。为了建立起完整的器材保障体系,做到适时有效的保障,团从工兵预备队中抽调部分兵力,配备一台工程器材保障车,组成器材保障组,负责加工构件、运送物资。根据防御地域内的道路状况和保障距离,右翼和纵深的连队保障到阵地,左翼保障到营,由营设置在6626高地的物资转动点负责接收,再申请军工将器材运送到阵地。
二、增强构工意识,提高工事质量: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以工事为家,积极改善工事条件,提高工事防护能力。根据战场上炮击多、人员易遭炮击,前沿多位于骑点线和高地顶部、位置暴露,旷日持久的两军对峙、生活作战长期集于一点等特点,充分认识工事在整个防御战斗中的作用,积极改造加固了原有工事,调整了位置不适当的工事,增强了工事的防炮能力。目前,阵地上有70的装配工事达到抗一发82毫米口径以下炮弹的直接命中的强度,90的工事可以抗住中小口径炮弹的间接破坏。工事内的生活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逐步使工事达到作战要求:能防炮、能观察、能射击;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能防雨、能防水、能做饭休息。
在进行工事构筑时,力求结合地形不改变地形,利用植被不破坏植被,使新构筑的工事不暴露位置,不留作业痕迹,以最小的作业力取得最大的构工效果。
三、积极主动,全力搞好保障:
一是主要方向重点保障。团主要防御方向位于左翼,这里多为石质山,工事条件差,与敌紧贴工事构筑困难,阵地落弹多,工事破坏严重,运送路线长,暴露地段多,工程物资运送困难。因此,在保障上做到三个优先一个不惜。即工程器材优先计划、军工分队优先运送、工兵分队优先配属,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到位。
刚接阵地时,防御的主要方向在三连,团以一个军工连的力量担负工程器材的保障。405号阵地接防后,及时调整军工力量,突击运送器材,并派出工兵分队进入405和301号阵地构工和设障。仅工事器材一项,主要方向连就占下发总数的32。
二是掌握情况,主动保障。经常不断地深入阵地,了解掌握情况,检查工事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测,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分队提出工程保障要求前,就把保障工作做到阵地。122出击前,预计出击前后敌将对我进行大规模的火力报复,及时向各阵地下达了抓紧构工、增强工事强度的指示,突击下发了波纹钢30米、化纤袋6000条。由于提高了工事的防炮能力,出击作战当天,我阵地落弹万余发,无一人伤亡。
三是不同时节,灵活保障。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保障的重点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同的时节有着不同保障重点。随着敌情和任务的变换,重点可能会变成次点,次点也可能变为重点,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工事器材的保障应该是先前沿、后纵深,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而我团在初接防时,炮兵群无现有阵地可接,而前沿阵地多少有工事可依托。如果炮兵进不了阵地,步兵无炮兵火力支援,直接影响防御态势的稳定。于是这一阶段,我们就把工程保障的重点放到了炮兵阵地上,各种工事器材优先保障。
四是紧急情况突击保障。雨季塌方、工事陈旧、炮火摧毁等原因,时常给工程保障带来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应付突然,在器材上始终掌握一定的机动数量,在兵力使用上始终留有预备力量。一旦情况发生,突击保障到位。
四、明确重点,突出专业保障:
以专业分队指导与其他分队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需要完成的工程任务,一般分队有能力完成的,不派遣工兵,由各阵地自己完成。有兵力完成但在技术上有困难的,派出工兵指导作业,以保持工兵预备队的力量。对于技术性强,作业量大,直接关系到防御稳定、指挥安全的工程保障任务,则集中人员、器材,组成突击队,集中作业。
团接防后,工兵分队首先完成了指挥所坑道内部设施、坑口防爆设施和指挥所周围警戒哨位的构筑,保证了指挥所的按时开设。在团主要防御方向和关键支撑点,组织专业分队进行重点和突击保障。6次组织工兵排前出阵地布设防步兵地雷,派出61人次指导其他分队构工,先后开辟通路12条,总长达920米。122作战以后,及时研究制定了对405号阵地的构工方案,接防的第一天就察看了阵地的工事状况,在现地研究完善了构工方案,第二天派出两个突击组分别至405、301号阵地,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狙击步枪的封锁,以5天的时间完成了6个洞的扩修,8个哨位和1个机枪掩体的构筑,开辟了两条通往405号阵地的军工路,对防御分队坚守阵地、避免伤亡、稳定防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是初次参战,缺少经验,也存在着不少不足,一是少数阵地工事器材的利用率不高,存有浪费现象;二是部分石质山的工事仍不完善;三是有一定数量的哨位防炮能力比较差;四是对阵地伪装要求不高等等。
作战方面的情况:地面情况正常,阵地落弹311发。6626方向遭敌炮击,102号阵地3号哨位被炸毁。
1940,师作战室彭参谋打来电话:根据近日敌地面人员活动增多的情况,师首长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