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胡雪岩不由得失声说道:&ldo;大人,照你老人家的办法,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得了回乱?&rdo;
&ldo;你这话,我不大懂。&rdo;
&ldo;大人请想,招募成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练成精锐,更是谈何容易?这一来,要花一两年的功夫。&rdo;&ldo;岂止一两年?&rdo;左宗棠说道:&ldo;经营西域,
非十年不足以收功。&rdo;
&ldo;十年?&rdo;胡雪岩吓一跳,&ldo;那得‐‐。&rdo;他虽住口不语,左宗棠也知道,说的是要费多少饷?笑笑说道:&ldo;你不
要争!我要在西北办屯垦;这是长治久安之计。就象办船厂一样,不能急切图利;可是一旦见效,你就知道我的打算不错了。&rdo;
&ldo;是!&rdo;胡雪岩将那份节略搁下,低着头沉思。&ldo;你在想什么?&rdo;
&ldo;我想得很远。&rdo;胡雪岩答说:&ldo;我也是想到十年八年以后。&rdo;
&ldo;着!&rdo;左宗棠拊掌欣然,&ldo;你的意思与我不谋而合;我们要好好打算,筹出十年八年的饷米。&rdo;
胡雪岩暂且不答,捡起节略再看,大致了解了左宗棠在西北用兵的计划。他要练马队;又要造&ldo;两轮炮车&rdo;;开设&ldo;屯田总局&rdo;‐‐办屯垦要农
具、要种子、要车马、要垫发未收成以前的一切粮食杂用,算起来这笔款子,真正不在少数。&ldo;大人,&rdo;胡雪岩问道:&ldo;练马队、造炮车、是致胜所必需,
朝廷一定会准。办屯垦,朝廷恐怕会看作不急之务吧?&rdo;&ldo;这,你就不懂了。&rdo;左宗棠说,&ldo;朝中到底不少读书人,他们会懂的。&rdo;
胡雪岩脸一红,却很诚恳地说:&ldo;是!我确是不大懂,请大人教导。&rdo;于是左宗棠为胡雪岩约略讲述用兵西域的限制,自秦汉以来,西征皆
在春初,及秋而还。因为第一,秋高马肥,敌人先占了优势;其次就是严寒的天气,非关内的士兵所能适应。
&ldo;就是为了这些不便,汉武帝元朔初年征匈奴,几乎年年打胜仗,而年年要出师,斩草不能除根,成了个无穷之累。&rdo;左宗棠一番引经据典以后,
转入正题;&ldo;如今平回乱,亦仿佛是这个道理:选拔两三万能打的队伍,春天出关,尽一夏天追奔逐北,交秋班师,如当年卫霍之所为,我亦办得到。
可是,回乱就此算平了吗?&rdo;
&ldo;自然没有平。&rdo;胡雪岩了然了,&ldo;有道是&lso;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so;只要花大功夫拿那块地彻底翻一翻,野草自然长不出来了。&rdo;
&ldo;一点不错!你这个譬喻很恰当。&rdo;左宗棠欣慰地说,&ldo;只要你懂我的意思,我就放心了。你一定会把我所要的东西办妥当。&rdo;
这顶&ldo;高帽子&rdo;出于左宗棠之口,弥觉珍贵;然而也极沉重。胡雪岩知道左宗棠的意思是要他负筹饷的主要责任。凝神细想了一会,觉得兹事体
大,而且情况复杂,非先问个明白不可。
&ldo;大人,将来要练多少营的队伍。&rdo;
&ldo;这很难说,要到了关外看情形再说。&rdo;第一个疑问,便成了难题;人数未定,月饷的数目就算不出来。胡雪
岩只能约略估计,以五万人算,每人粮饷、被服、武器;以及营帐锅碗等等杂支,在五两银子以内开支,每月就要二十五万两。
于是他再问第二问:&ldo;是带六千人出关?&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