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我算给大人听!&rdo;胡雪岩屈指数着:&ldo;行资六万。买马连鞍辔之类,算他一百二十两银子一匹,三千匹就是三万六千。造炮车二十万。办屯田先筹
一半,二十五万。粮饷以五万人计,每人每月五两,总共就是二十五万,一年三百万。合计三百五十四万,这是头一年要筹的饷。&rdo;
这一算,左宗棠也楞住了。要筹三百五十四万两的饷,谈何容易?就算先筹一半,也是一百七、八十万,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ldo;而且我想,西北运输不便,凡事都要往宽处去算。这笔饷非先筹好带去不可!大人,这不比福州到上海,坐海轮两天功夫就可以到,遇有缓急之
时,我无论如何接济得上。西北万里之外,冰天雪地之中,那时大人乏粮缺
食,呼应不灵,岂不是急死了也没用?&rdo;
&ldo;说得是,说得是!我正就是这个意思。雪岩,这笔饷,非先筹出来不可;筹不足一年,至少也要半年之内不虞匮乏之好。&rdo;
&ldo;只要有了确实可靠的&lso;军饷&rso;,排前补后,我无论如何是要效劳的。&rdo;接着,胡雪岩又分析西征军饷,所以绝不能稍有不继的缘故。在别的
省份,一时青黄不接,有厘税可以指拨,有钱粮可以划提,或者有关税可以暂时周转,至不济还有邻省可以通融。西北地瘠民贫,无可腾挪,邻省则只
有山西可缓急之恃,但亦有限,而且交通不便,现银提解,往往亦须个把月的功夫。所以万一青黄不接,饥卒哗变,必成不可收拾之势。
这个看法,亦在左宗棠深思熟虑的预见之中。因而完全同意胡雪岩的主张,应该先筹好分文不短,一天不延的&ldo;的饷&rdo;;也就是各省应该协解的
&ldo;甘饷&rdo;。谈到这一层上头,左宗棠便很得意于自己的先见了;如果不是撵走了
他的&ldo;亲家&rdo;郭嵩焘,便顶多只有福建、浙江两个地盘,而如今却有富庶的广东在内。要筹的饷,自然先从这三省算起。
三省之中,又必先从福建开始。福建本来每月协济左宗棠带来的浙军军饷四万两;闽海关每月协济一万两。从长毛余孽肃清以来,协浙的四万两,
改为协济甘肃;现在自是顺理成章归左宗棠了。至于海关的一万两,已籴接济船厂经费;此事是他所首创,不能出尔反尔,这一万两只得放弃。其次是
浙江。当杨岳斌接任陕甘总督,负西征全责时,曾国藩曾经代为出面筹饷,派定浙江每月协解两万。上年十月间左宗棠带兵到广东,&ldo;就食于粤&rdo;的计
划既已实现,在胡雪岩的侧面催促之下,不得不守减除浙江负担的诺言。在浙江等于每月多了十四万银子;马新贻是很顾大局的人,自请增拨甘饷三万
两,每月共讲五万银子。
&ldo;浙江总算对得起我;马谷山为人亦很漂亮,每月五万银子协饷,实在不能算少了,不过,&rdo;左宗棠停了一下说:&ldo;有两笔款子,在浙江本来是要支
出的,我拿过来并不增加浙江的负担,你看如何?&rdo;
&ldo;这要看原来是给什么地方?&rdo;
&ldo;一笔是答应支持船厂的造船经费,每月一万两。现在设厂造船,全由福建关税、厘金提拨;这一万两不妨改为甘饷。&rdo;
这是变相增加福建负担的办法。胡雪岩心里好笑,左宗棠的算盘,有时比市侩还精;但只要不累浙江,他没有不赞成之理。因而点点头说:&ldo;这
一层,我想马中丞决不会反对。&rdo;&ldo;另一笔协济曾相的马队,也是一万两。照我想,也该归我。雪岩,你想想其中的道理。&rdo;
&ldo;曾相从前自己定过,江苏协济甘饷,每月三万;听说每月解不足。大人是不是想拿浙江的这一万两,划抵江苏应解的甘饷?&rdo;
&ldo;是啊!算起来于曾无损,为什么不能划帐?&rdo;就事论事,何得谓之&ldo;与曾无损&rdo;?胡雪岩本想劝他,犯不上为这一万两银子,惹得曾国藩心中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