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红顶商人胡雪岩剧情介绍 > 第103章(第2页)

第103章(第2页)

既然预备好了,自然是吃大菜。胡雪岩本有些话要问汪惟贤,但因他也是主人的身分,按西洋规矩,与汪惟贤分坐长餐桌的两端,不便交谈。直

到饭罢,两洋客由阜康福中会说英语的伙计陪着去观光大栅栏以后,胡雪岩才能跟汪惟贤谈正事。

正事中最要紧的一件,便是他此行的任务,跟左宗棠谈一笔三、四百万两银子的借款。

胡雪岩急于想知道的是,左宗棠入朝以后的境遇,&ldo;圣眷&rdo;是否仍如以前之隆;与两王‐‐掌枢的恭亲王及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关系;以及在

军机中的地位等等,必须了解得清清楚楚,他才能决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不必谈。

&ldo;我看左大人在京里顿不长的。&rdo;汪惟贤也是杭州人,跟东家打乡谈,&ldo;待不长&rdo;称之为&ldo;顿不长&rdo;;使得胡雪岩大吃一惊。

&ldo;为啥顿不长?&rdo;

&ldo;还不是他的&lso;沃不烂、煮不熟&rso;的老脾气又发作了。&rdo;&ldo;沃不烂、煮不熟&rdo;也是杭州的俚语,有刚愎自用之意。接着,汪惟贤举左宗棠在军机处议

俄约及&ldo;海防&rdo;一事,来支持他的看法。

原来新疆回乱一起,俄国以保侨为名,出兵占领了伊犁,扬言暂时接管,回乱一平,即当交还中国,及至左宗棠西征,先后克复乌鲁木齐、吐鲁

番等重镇,天山南北路次第平靖,开始议及规复伊犁,要求俄国实践诺言,而俄国推三阻四,久假不归的本意,逐渐暴露。于是左宗棠挟兵力以争,相

持不下;这样到了光绪四年秋天,朝议决定循正式外交途径以求了结,特派左都御史崇厚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又赏内大臣衔,为与俄议约的全权大臣,

许他便宜行事。

这年腊月,崇厚取道法德两国,抵达俄京圣彼得堡,立即与俄国外务部尚书格尔思展开谈判。谈了半年才定议,而且崇厚以&ldo;便宜行事&rdo;的&ldo;全

权大臣&rdo;资格,在黑海附近的赖伐第亚,签订了&ldo;中俄返还伊犁条约&rdo;,内容是割伊犁以西以南之地予俄;增开通商口岸多处;许俄人通商西安、汉中、

以及松花江至伯都讷贸易自由。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哗,痛责崇厚丧权辱国。而崇厚敢于订此条约,是因为背后有两个强有力的人在支持,一个是军机大臣沈桂芬,他是朝中足

以与&ldo;北派&rdo;领袖李鸿藻抗衡的&ldo;南派&rdo;领袖,深得两宫太后的信任。一个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以继承曾国藩的衣钵标榜,在军务与洋务两方

面的势力,已根深柢固,难以摇撼。在议约的半年中,崇厚随时函商,获得沈、李二人的同意,才敢放心签约;而且未经请旨,即起程回国,留参赞邵

友濂署理出使大臣。

沈桂芬、李鸿章虽都赞成伊犁条约而动机不同。沈桂芬是因为僵持的局面持续,朝廷既不能不派重兵防守,左宗棠的洋债就不能不借,长此以往,

浩繁的军费会搞得民穷财尽,用心可说是委曲求全。

李鸿章就不同了,多少是有私心的,第一、如果中俄交恶而至于决裂,一旦开战,俄国出动海军,必攻天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不知道拿

什么抵挡了;其次,左宗棠不断借洋债扩充势力,自非李鸿章所乐见,伊犁事件一结束,左宗棠班师还朝,那就无异解甲归田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