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红顶商人胡雪岩剧情介绍 > 第120章(第1页)

第120章(第1页)

这样陆陆续续,东挪西凑牵扯不清,根本是一盘糊涂帐。

哪知刘坤一尚未出奏,盛宣怀等人先发制人,列举了十八条申辩的理由,具禀北洋,由李鸿章抢先出奏,希望造成朝廷的先入之见,发生排拒刘

坤一的意见的作用。加以盛宣怀的大肆活动,刘坤一的复奏,果然&ldo;留中&rdo;了。

李鸿章的复奏,照例要抄送南洋;刘坤一一看,真正是&ldo;歪理十八条&rdo;。他的笔下很来得,当下亲自草拟奏稿,驳斥李鸿章。首先说明:李鸿章认为

刘瑞芬等,查案不无错误,为盛宣怀极力剖辩,奏请免议;此则朝廷自有权衡,非臣下所能置议。不过,刘瑞芬等所禀盛宣怀的贪诈情形,颇为明确,

&ldo;有不敢不再陈于圣主之前者。&rdo;首先要驳的是,李鸿章所陈,当初收买旗昌,请拨官本银一百万,并

饬两准盐运使劝盐商就&ldo;盐引&rdo;派搭股份,预计可得银八十万两,再通饬南洋各省藩司、各海关道,随时劝谕富商搭股,并无已集商股一百二十二万两

之说。刘坤一先引沈葆桢当年所奏,&ldo;臣于病榻传见盛宣怀等,续据禀称,各商尽力攒凑,只能集成银一百二十二万两,所短之数,拟请南洋各省,尽

力筹拨一百万两&rdo;的原文,向李鸿章提出质问:&ldo;如盛宣怀无此凑集一百二十一万两之说,则沈葆桢何所据而云然?如谓此一百二十二万两即系原禀请

饬藩运海关劝商搭股之项,则事既经官,沈葆桢何以不于折内明晰声叙;又何以不札饬各司道查照办理?&rdo;

李鸿章又说,藩司、运使、关道并未&ldo;帮同劝谕,各商亦未即附本,仅集股银四万余两&rdo;。虽有&ldo;官本缓息&rdo;等项,可以弥补此一百二十二万两

的一部分,所短尚多,因而盛宣怀等不得不暂向钱庄借款来付旗昌,这也就是招商局利息负担甚重的由来。

对这一点,刘坤一分两方面来驳,一是由沈葆桢方面来看,倘如盛宣怀不是表明已集有商股一百二十二万两,而要动用官方力量劝谕商人附本,

如此渺茫之事;沈葆桢能&ldo;轻掷百万库款&rdo;吗?

再是从盛宣怀方面来看,如果商股是照他所说的方法来凑集,那末&ldo;盐引&rdo;上派搭股份之事如何?各藩司关道劝谕富商附股,已有多少?理当具呈

催问,而竟无一字之禀,甘愿以重息在外称贷,这是合理的吗?

由此分析,刘坤一作一论断:&ldo;是盛宣怀先有凑集百二十二万两之言,故不敢复有所请;而沈葆桢信以为实,无俟他谋也。&rdo;又说:&ldo;此等重大事件,

往往反复筹商,至于数目,必须斟酌尽善,而后上闻,似不得执盛宣怀等饰词而抹煞沈葆桢奏案,以刘瑞芬等为未查原卷也。沈葆桢于光绪三年陈奏饷

事,论及提拨招商局之款,自悔孟浪,固有难言之隐矣。&rdo;接下来又说:&ldo;臣之所以奏参盛宣怀者,原不独此两端,&rdo;而是因为另有更不堪容忍的弊端,

旗昌公司当时已濒临倒闭边缘,即欲收买,应照西洋&ldo;折旧&rdo;之例,为何照原价承受。刘坤一最有力的指责是:&ldo;盛宣怀等收买旗昌轮船,原谓去一劲

敌,可以收回利权,乃局面愈宽,而虚靡更巨,去年系第五届,竟亏至二十四万六千有奇,国帑高资,势将付之乌有。随经候选道员叶廷春入局经理,

是为第六届,遂余银至二十九万有奇,短长并计,实多出银五十三万二千两,其收效如是之巨而且速,悉由力求节省而来,则盛宣怀等之滥用滥支,一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