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得意的事,听盛宣怀提到,不由得就面露笑容了。
&ldo;宣怀在想,当年英法内犯时,如果也象去年那样,由大沽口到天津架设了电线,大局就完全不同了。&rdo;
&ldo;喔,&rdo;醇王很注意地问:&ldo;你倒说说其中的道理。&rdo;&ldo;有了电报,就是敌暗我明了。
兵贵神速;制胜的要诀在&lso;出其不意,攻其不备&rso;,洋人刚刚上岸,两眼漆黑,全靠他的器械精良,往前硬闯。可是他的耳目不灵,就可以智取;
譬如他们有多少人?枪炮有多少?打算往哪一路进攻?我们打听好了,发电报过来,就可以在险要之处,部署埋伏,杀他个片甲不回。&rdo;
&ldo;啊,啊!&rdo;醇王不断握拳,仿佛不胜扼腕似的。&ldo;僧忠亲王的神武,天上闻名,八里桥那一仗,非战之罪;当时如果有电报,洋人决不能侥幸。&rdo;
&ldo;我想想。&rdo;醇王闭上眼,过了好一会才睁开来,&ldo;照你的说法,洋人的兵轮来了,如果炮台挡不住,一上了岸,行踪就完全在我掌握之中,简直是寸步难行了?&rdo;
&ldo;是!王爷真是明见万里。有了电报,不但洋人内犯,寸步难行,就是海口的炮台也挡得住。譬如说,登州到大沽口,沿线如果有电报,就可以把
洋人兵轮的方向、大小,还有天气好坏,逐段报了过来,以逸待劳,有备无患,哪里会有挡不住的道理?&rdo;
&ldo;嗯,嗯。这道理也通。&rdo;醇王问道:&ldo;电报还有什么用处?&rdo;&ldo;用处要自己想,中国人的脑筋比洋人好,所以想得到的用处比洋人多,不过利用电报
也可以做坏事,所以请王爷千万记住,将来管电报的人,一定要是王爷信得过的亲信。&rdo;
&ldo;喔,&rdo;醇王问道:&ldo;怎么能用电报做坏事?。&ldo;要防到捏造消息。&rdo;盛宣怀说,&ldo;打仗的时候,谎报军情,是件不得了的事?&rdo;
&ldo;说得不错,这一层倒真要当心。&rdo;醇王又问:&ldo;用电报还能做什么坏事?&rdo;
&ldo;有。&rdo;盛宣怀想了一下,&ldo;我说个笑话给王爷听。&rdo;在他人看是笑话,身历其境的人却是欲哭无泪‐‐数年前有个姓候补
道,被派到外国去当参赞,无意间得罪了同僚;一个姓吕的庶务,在使馆经手采买,营私舞弊,为胡参赞在不经意中所揭发,于是公使以此人&ldo;水土不
服&rdo;为理由,奏请调遣回国,仍回原省候补。京中照准的公事一到,吕庶务方知其事,私下打听,才知道是吃了胡参赞的亏,自然恨之入骨。
这姓吕的城府极深,表面声色不动,对胡参赞的态度,一如平时,仿佛根本就不知道他之回国,是由于胡参赞多嘴的缘故,临行之时,问胡参赞
是否要带家信?万里重洋,难得有便人回国,使馆同事都托他带家信、带物品;胡参赞如果独成例外,显得彼此倒象有什么芥蒂似的,所以也写了家信,
另外还买了两个表,托他顺便带回国去转寄。
姓吕的是捐班知县,原在江苏候补;胡参赞家住吴江,密迩苏州,因此,信上虽写了吴江的地址,并且关照只顺托民信局转递即可,而姓吕的情
意殷勤,特为跑了一趟吴江,拜见胡参赞的封翁,大谈异国风光。胡封翁心系远人,得到这些亲切珍贵的信息,自然很高兴,也很感激,写给胡参赞的
家信中,对这位&ldo;吕公&rdo;盛赞不已。姓吕的得暇便去看胡封翁,走动得很勤。胡参赞也常跟姓吕的通信,竟结成了至好。
此人之谋报复,是一开头就打定了主意的,但采取什么手段,却顺看情况,视机会而定。不过他也深知情况愈了解,机会就愈容易找的道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