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白烁梵樾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前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那么好了,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备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外一本,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ldo;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rdo;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自己的读后感

其实,我不是很愿意向别人推荐该读什么书。

时常看到别人所荐的书太多&ldo;高大上&rdo;,又学术又严肃还艰涩并小众,有学问有品位,自己相去甚远。

可也总是坏坏地想:会不会有一些人,推荐的并不是自己真爱看的书,而是觉得很符合自己身份或能提高身份的书?

可能,荐书,也时常是一种表演。

好多年前,有人教我们&ldo;品位&rdo;养成,其中一项指南是:众人面前,餐桌上如有服务员问你喝什么,你一定要以阅尽人生沧桑后的平静说道:请给我一杯冰水。但接下来作者写道:这不妨碍你回家猛喝可乐。

我怕我荐的书会是那一杯冰水。

更何况,在荐书成为一种时尚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时代的病。一切都功利地求快,希望有那么几本书,读了就快速地让自己脱胎换骨。

如果要真有几本书有这么大的功效,恐怕连医院都不用要了。

读书就是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读书是打发孤独与无聊时光的利器,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推动力,是真正要长跑的事儿。

最近在美国,正流行&ldo;给总统推荐一本书&rdo;的活动。大作家斯蒂芬&iddot;金是这样回应的:

&ldo;所有人都给那家伙出主意。让他爱看什么样的书就看什么样的书吧!&rdo;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每当音乐响起,世界就安静了。

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纪录了时代。

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音乐在我心目中,只有好坏之别,没有门类之分。如果一定要分得很细,按门类去听,譬如古典的,流行的,世界的……有可能错过某些门类中的好音乐,也有可能让某些门类里的烂音乐滥竽充数。

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ldo;为什么要喜欢音乐&rdo;。

其实在古典音乐面前,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无论听过多少,听过多久。

但我确实是古典音乐的受益者。当我们提出&ldo;为什么要喜欢音乐&rdo;这个问题的时候,恐怕应该先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相当多的中国人在它面前望而却步。

首先我要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个看法。我并不认同将classicalic翻译成&ldo;古典音乐&rdo;。这样翻译有什么弊病呢?它让很多对古典音乐尚未入门的人,因为&ldo;古典&rdo;这两个字而拒绝它,觉得它跟现在这个时代没关系,距离很远。

我去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时候,听当地人讲了个故事,有关芭蕾舞的起源。当年佛罗伦萨有个酒吧,生意很火,每到饭点儿,人满为患。服务员往来上菜时,为了不将酒菜弄洒,只好高举托盘,踮脚穿梭,时间长了,就成了这家酒吧的风格。再往后,又成了芭蕾舞的母版。&ldo;高雅艺术&rdo;来自民间,无需高山仰止,古典音乐与之同理。

那么,&ldo;古典&rdo;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我们定义二百年前的音乐叫&ldo;古典音乐&rdo;,那么陈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就得叫&ldo;现代音乐&rdo;,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梁祝》依然要算在&ldo;古典音乐&rdo;的范畴里。况且这样定义的话,现在的很多作曲家,还能玩古典音乐吗?怎么玩?这里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有人说了,古典音乐里好音乐多,不对,那是因为经过几百年岁月的大浪淘沙,把好东西留下来了。跟贝多芬同时代的音乐创作多了,因为没流传下来所以你不知道而已。而你之所以觉得现代音乐鱼目混珠,是因为它们还没经历那个淘汰的过程。

莫扎特的家乡萨尔茨堡,我去过好几次。整座城市都在卖莫扎特,从cd到巧克力,可是莫扎特活着的时候处境并不好,他的音乐并不是最被认可的。

马勒生活的时代倒是离我们更近,然而他也只能靠做指挥来养家糊口。他的交响乐屡受抨击,让他毫无自信,说得不好听些,老婆都快跟别人跑了。

我们时常感慨&ldo;人心不古&rdo;,其实所谓的&ldo;古&rdo;也无非是今天的想象。哪个时代都有相似的荒谬与困境。古典音乐诞生的年头,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也会在晚上七点半打着饱嗝走进神圣的殿堂,在音乐声中打起呼噜。否则海顿怎么会创作《惊愕》交响曲,用突变的节奏,恶作剧似的嘲讽他们?

所以古典音乐不古典,它演绎的依然是当下。

但是我对&ldo;古典音乐&rdo;这个称谓也有一部分认同,它蕴藏着一种对于现代而言很珍贵的&ldo;古典精神&rdo;。什么是&ldo;古典精神&rdo;呢?概括来说,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

大家不要忽略,古典音乐的蓬勃兴起跟整个文艺复兴带来的影响紧密相关,它从宗教音乐中一步步剥离出来。有的音乐很老很老,比如中世纪的音乐《牧歌》,包括加迪纳指挥的蒙特威尔第的合唱。如果把它们叫作&ldo;古典&rdo;,贝多芬们就年轻得可以称之为&ldo;现代&rdo;了。但是尽管如此古老,仍然能从中听到人性最本质的那种挣扎、忧郁、喜怒哀乐,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追寻和思索,与今天的心灵息息相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