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烨在她耳边低喃的话语言犹在耳,她始终没有看透那个人,她有太多的疑惑要去解开。
待这场战争结束,她会去见他,所有的一切她都会亲手找到答案。
或许,她执着了十年的死局会有解开的一天。
她是帝梓元,她能背负一族之冤孑然前行十年,她能执掌三军手握朝堂乾坤,她连江山都可以颠覆,这盘死局,她为何不能解?
终究,这世上,只有一个安宁就够了。
第二日清晨,帝梓元一行抵达青南城,此时距离军献决战之期,不足十二个时辰。
与此同时,云景城城主府。
鲜于焕决定两日后攻打邺城,故将一众副将召于府内设宴。
大堂上,鲜于焕一身戎装坐于首席,他身后挂着巨大的西北行军图。鲜于焕在北秦军中威望极高,即便是德王一派的努昊领着五万大军前来驰援,在他的宴席上也只敢抱着酒坛嬉笑怒骂,不敢多言朝堂是非半句。
饮酒作乐到一半,努昊帐中侍卫匆匆走进,在他耳边小声禀告了几句。不知听到了什么,努昊脸色一变,眼底的讶异狂喜一闪而逝,他朝四周看了一眼,见无人察觉,老成在在地朝侍卫摆手让他尽快退下。
&ldo;慢着。&rdo;
那侍卫退出大堂之际,鲜于焕突然发声喝住了那人的离开,大堂内陡然安静下来。
&ldo;努昊,这是你帐中亲卫?&rdo;
努昊神情一凝,他放下手中酒坛,抹了把胡子上的残酒,看向高座之上的鲜于焕笑道:&ldo;元帅好眼力,这确是我帐中武士。&rdo;
&ldo;本帅的宴席从来都是副将之下不得入宴,他来做什么?&rdo;
平时一个武士的进出绝对不会让老谋深算的鲜于焕发难,只是如今乃决战前夕,刚才努昊面上的神情他观在眼底,他自然不能放过任何隐患。
&ldo;不过是我帐下的一些琐碎事,哪里值得元帅亲自过问,还不快退下。&rdo;努昊一边朝鲜于焕请罪,一边朝那武士呵斥。
&ldo;努昊,这是本帅的宴席,他来或去,还轮不到你替本帅做主。&rdo;鲜于焕猛地起身。
努昊被这气势压得一滞,垂首瓮声回:&ldo;末将不敢。&rdo;
&ldo;努昊,说,此人入席,究竟所为何事?&rdo;鲜于焕从高坐上走下,他行到努昊面前,面上不怒自威,沉声开口:&ldo;此战事关重大,本帅绝不允许出一丝纰漏。努昊,瞒军情而不报,即便将来有德王责难,本帅也可依军法将你立斩于此!&rdo;
瞒军情而不报?努昊心底一惊,难道鲜于焕已经知道了?他心下几转,终究敌不过鲜于焕的威慑,垂首恭声道:&ldo;元帅,末将帐下探子来报,说……如今在邺城里守城的不是靖安侯君帝梓元,而是那大靖太子韩烨!&rdo;
第四十三章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就连老成持重的鲜于焕都忍不住面色一变,声音猛地拔高,&ldo;你说什么,守在邺城的是太子韩烨?这是哪来的消息?&rdo;
见鲜于焕如此反应,努昊当即便有些懊悔说了出来,但又不能不回,他只得道:&ldo;元帅,末将的探子在云景山附近打探时正巧碰见了外出巡视的大靖太子。末将想那帝梓元从入城至今都以盔甲示人,行迹实在可疑,那应是太子假扮,而非她本人。&rdo;
鲜于焕神情凝重,一时没有回答。戍守邺城的若是大靖太子韩烨,那这场仗就非胜不可。如能生擒韩烨,以嘉宁帝对嫡子的看重,大靖西北诸城皆可取之,对北秦朝堂更是不世功勋。
可戍守邺城的为什么是韩烨?他又为何会出现在云景山?那山南城里的三军统帅又是谁?
因为韩烨的突然出现,鲜于焕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
见鲜于焕不语,努昊朝堂中的将领望了一眼,抢先一步道:&ldo;元帅,末将请命为先锋,必擒那大靖太子回来!&rdo;
努昊嗓门忒响,震得堂中众将蠢蠢欲动,鲜于焕抬眼朝诸将一扫,沉声道:&ldo;努昊,不要鲁莽,此事事关重大,待宴会结束,诸将来本帅书房从长计议。&rdo;
一场战争最忌人心不齐,若诸人都只想着擒韩烨邀功,那此战必毁。韩烨选择这时候现身,未必没有此意。
努昊悻悻坐下,面上露出一抹愤然,他这副样子瞧在众人眼底,又是一番计较。鲜于焕摸了摸胡须,并未多言。待众人将视线转移,努昊垂下的眼底极快地划过一抹暗光,露出狡黠之意来。
他刚才所说的不过一半,鲜于焕只知韩烨戍守邺城,却不知韩烨为何会出现在云景山。活捉大靖太子的功劳,必只有他一人独享!
山南城城主府,宋瑜从大营里头回来看见斜坐在大堂里把玩着虎符的帝梓元,差点一口气没顺上来,吃了一旁立着的温朔的心都有!
说好的殿下三日内必回呢?说好的开战前殿下统御三军呢?说好的还他一个平平安安活崩乱跳的太子殿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