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下楼,于端阳嫌办公室打暖气太闷,提议带她去逛逛久违的校园,暖暖身,和乐也正有此意,两人便从食堂出发,过寝室楼绕到操场。
沿途遇上男男女女,和乐叹服于身边这位的人缘,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主动过来打招呼。
她自然也没少接受注目,有人玩味,有人戏谑,甚至还有明晃晃带着敌意的,可想而知是老师的&ldo;风流债&rdo;。怪的是,老师也不解释,别人问起,才道明两人的关系。
至于独处时,谁紧张谁找话题是定例。
于是,和乐还是找话题的那个:&ldo;老师这几年好像很拼命?&rdo;
他挑眉,&ldo;怎么这么说?&rdo;
&ldo;刚才替您解围的老师说的,除了教地理和带竞赛班,还在职读博?听起来很辛苦。&rdo;
&ldo;都是个人选择,只能用忙不忙量度,谈不上辛不辛苦。&rdo;
&ldo;老师怎么突然想到要读博?&rdo;
&ldo;需要。&rdo;
需要?是指……
&ldo;我看到前两年老师评上了教坛新秀和师德先进个人,课程也拿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rdo;
身侧神色玩味,&ldo;你知道?&rdo;
暴!露!了!
和乐脑内警铃大作,着急救场,于是想到个由头,&ldo;寝室群里听麻芯说的,她提起过。&rdo;话落,她灵光一现,补充:&ldo;还有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我关注了,里面有推送消息。&rdo;
&ldo;原来如此。&rdo;
才不,和乐在心底否认。
分开后,她手机、笔电的搜索框出现频次最高的一定是&ldo;于端阳&rdo;三个字,网上老师的照片少得可怜,采访也只有两三则,大多是陈述性的表彰。然而一张旧照,一则旧新闻,她都能翻来覆去地品味。
大一寒假开过同学会,高中班级建了微信群,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生活,联系频繁的大多建了小群,故而班级群里多半是支付宝活动或集赞链接,她也从不屏蔽,就为了等教师节或春节,他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那一小会。
知道他越来越好,越来越耀眼,她心满意足,顺便以为动力……
和乐一想就岔出老远,直到身边开口:&ldo;该你的,没什么好推辞的,也算留个记号。&rdo;
这话有些没头没脑,和乐花了半分钟解读,才算明白过来,老师这是在解释读博与评比无关。
她隐约觉得老师的说辞有些怪,一时又辨别不出怪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