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得楚昭王帮助,才脱离困境楚昭王召请孔子,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还没让孔子一行来得及高兴一下,便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撂浅了无奈只好又回到卫国,等待回国的机会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ot;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ot;(《雍也》)他学六艺、知天命,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ot;知之&ot;;四出寻求推行主张的机会,这是&ot;好之&ot;;在求索过程中,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ot;乐之&ot;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ot;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ot;(《述而》)即其&ot;好之&ot;&ot;乐之&ot;精神的形象说明,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他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被围于匡,弟子焦急,他说:&ot;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之人(指自己)不得闻于斯文;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ot;(《子罕》)在宋逼于桓囗,他说:&ot;天生德于予,桓囗其如子何!&ot;(《述而》)最可歌可泣的是,困于陈蔡时,弟子又饿又病,孔子面有菜色,但他依然讲学论道,弦歌之音不绝子路愤愤然说:&ot;君子亦有穷(走投无路)乎?&ot;孔子说:&ot;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ot;接着他问子路:&ot;《诗》曰:&lso;匪兄匪虎,率彼旷野&rso;吾道非邪?&ot;子路答曰:&ot;我听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报之以祝,夫子累德、积义、怀美已经很久了,何以如此倒霉?&ot;言下有怀疑夫子之道之意孔子说:&ot;如果仁者必然得到信任,哪有饿死首阳山的怕夷叔齐?如果智者必定达到目的,哪有剖心而死的王子比干?&ot;孔子明知有了好学间、好品行不一定得到赏识,但他仍然要&ot;知其不可而为之&ot;!又召子贡,子贡认为&ot;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ot;曲高和寡,要孔子改变主张,降低高调孔子坚决拒绝,说:&ot;君子只管探求大道,建立理论,不能随俗媚世!&ot;最后召颜回,颜回说:&ot;不容有什么不好!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吾羞也
道已大明,而当局者不能用,是有国者之羞不容有什么不好,不容然后见君子!&ot;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直乐得孔子恨不得贫穷的颜口成为富翁,自己好给他当管家
穷而更坚,老当益壮孔子就是这个性格,不管穷通否泰,都守道弥坚,追求越笃尽管颠沛流离,而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这种精神,曾引起遁世者的不解和讥笑,他在蔡国迷路,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荷囗丈人骂他&ot;四体不勤,五谷不分&ot;;楚狂接舆追在他后面狂歌:&ot;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为政者殆而!&ot;但是,他汲汲救世,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曾赢得人们的赞许仪封人见过孔子后,满怀敬意地说:&ot;天将以夫子为木择!&ot;木择,是宣行教化时用的木铃铛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上天派遣来宣扬仁义礼乐的光荣使者!
这确实不是过誉之辞
五、依仁游艺志道据德
&ot;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ot;(《微子》)这是当时鲁国另一位贤者柳下惠的名言,用来检讨孔子似乎非常合适岂止孔子,对于整个专制社会下的士大夫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社会,&ot;以强凌弱,以众暴寡&ot;;公室衰微,大夫擅权,陪臣执国;上下荒逸,风俗颓废……不仅鲁国,&ot;滔滔者天下皆是&ot;(《微子》)!在这个罪恶堕落的社会里,除非人们变得比它更加堕落,否则就不能适应,更莫望要出人头地了!孔子既不屑作同流合污、乱中图利的投机分子;又不愿作那避世肥遁、高尚其事的山林隐士,留给他的自然就只有碰壁和失败了四处碰壁的境遇,使这位垂暮老人,难免不有故国之思就在他68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干出了成绩,赢得了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的赏识,在他的建议下,鲁国派出特使隆重将孔子从卫国迎回,终于演完了周游列国的悲壮一幕
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故国首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鲁定公、季桓子都已谢世,鲁哀公继位,季康子辅政但对于孔子,季康子同样是叶公好龙似的尊贤
他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之为&ot;国老&ot;,丰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他束之高阁孔子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鲁国又生活了五年多时间虽短,但却是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上的总结时期,亦是他在认识上进一步纯熟的阶段这时,孔子已经历了&ot;60而耳顺&ot;这个不思而能、不虑而知的直觉思维阶段将这种纯熟的认识能力与其它知识、修养相结合,孔子又成功地实现了&ot;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ot;这个知行合一的飞跃&ot;矩&ot;有多层含义,首先是道(或规律),如日月运行,四时交替,矛盾转化,社会变迁等等,即所谓天道、地道、人道孔子对它们能了然体认,并行之不悖,即《周易&iddot;乾文言》所谓:&ot;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ot;表现了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准确认识、预见和实行&ot;矩&ot;还包括他自己&ot;仁、义、礼&ot;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准则&ot;矩&ot;还包括世态炎凉人心善恶的规则&ot;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ot;,是他妥善地将知与行、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合理地统一起来,既不因不合时宜而处处碰壁,也不至于放弃原则而有屈己就人之羞孔子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