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大汉帝国史亡秦灭楚 > 第186章(第1页)

第186章(第1页)

班超提笔写了一份奏疏说:&ldo;蛮夷风俗,畏壮侮老。如今我已经垂垂老矣,牙齿也快掉光了,常恐年迈力衰,忽然倒下,孤魂不得回到家乡。我没有想能回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我已经年老多病,冒死胡言乱语,谨派儿子班勇随西域奉献贡物的人马回到中国,在我有生之年,让班勇能看到自己的祖国。&rdo;

但是班超的上疏却如石沉大海,将近三年过去了,没有回音。

班超的妹妹班昭,给皇帝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ldo;臣妾的胞兄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幸得以微功蒙皇上的重赏,天恩殊绝。班超初出西域时,怀着为国捐躯的志向,希冀建立微薄的功业,报效大汉。时遇陈睦之变,西域交通隔绝,班超孤身转侧绝域,晓喻诸国,率领其兵众,每有攻战,辄身先士卒,身被刀箭之伤,不避死亡,幸赖陛下神灵,得以延命沙漠,至今三十年了。骨肉生离,不复相识。当年追随班超的吏士,现在都已经去世,班超年龄最大,今年七十岁了,病痛缠身,头发苍白,双手麻木,耳目不明,要扶杖方可行走。即便想竭尽其力,以报答天恩,迫于老迈,也是有心无力。蛮夷之性,畏壮侮老,班超生死只在旦暮之间,如果久无人顶替,恐怕夷人会有奸邪逆乱之心。而朝廷的公卿士大夫,不肯远虑,一旦暴乱发生,班超力不能从心,上则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则弃忠臣竭力之用,这不可不令人心痛。班超在万里之外,归心似箭,引颈而盼,至今三年,却音讯全无。

臣妾听说古代十五从军,六十而还,也还有退休不任职的休闲时间。因为陛下以孝治天下,况班超身列侯伯之位,故敢冒死为之求情,乞求让班超安度余年。一旦班超生还,西域没有突然变故的担忧,国家便没有劳师远征之虑。班超曾写信与臣妾诀别,恐没有机会再见一面。臣妾着实伤感班超以壮年为国竭忠尽孝于沙漠,而在疲老之时便捐身死于旷野之中,诚可哀怜。如果朝廷置之不理,班超去世后一旦西域有变,希望班家能因为象赵母、卫姬一样因事先请罪而蒙宽赦。臣妾愚昧不知大义,触犯忌讳,陛下勿责。&rdo;

班昭既晓之以情,又动之于理,这封信终于打动了汉和帝。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踏上了归乡之途。

&ldo;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rdo;整整三十年啊,班超已经年过七十,他一身病痛,特别是胸肋处,时常疼痛难忍(心脏病?)。这一年的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阳,洛阳依旧繁华,歌舞升平,与西域的贫穷与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忽然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似乎三十年前在车师奇袭匈奴使团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可见。

曾经指挥过金微山战役的将领任尚被指定了新一任的西域都护,任尚前来拜访班超,希望得到班超的指点。任尚谦虚地请教说:&ldo;阁下在外国呆了三十余年,在下有幸继承你的位置,任务艰巨,我所考虑的或有不周到之处,愿意聆听阁下的教诲。&rdo;

班超点点头,对任尚说:&ldo;老夫年老了,智力大不如从前,阁下多次为国家担当重任,班超岂敢与阁下相比。实在不得不说的话,就说几句愚昧的话了。屯居在塞外的中国士兵,大多不是孝子贤孙,而是因犯了罪而发配到那里的;而塞外蛮夷,与鸟兽一样,桀骜难驯,容易败事。阁下性格严厉而急躁,水至清则无鱼,察政如果不得要领,就容易丧失人心,所以不宜严苛,而应该要宽松简易,对于小过错不要计较,总揽大纲、把握全局就行了。&rdo;

任尚毕恭毕敬地听着,见班超不再往下说了,问道:&ldo;就这些啊?&rdo;班超点点头,任尚露出了一丝失望的表情,向班超辞行。班超见任尚远去的背影,轻轻叹一口气,他想起老子曾说过的一句话:&ldo;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rdo;

任尚回去后,对自己的亲信说:&ldo;我还道班君有什么奇谋妙策,今天一听,真是太平常了。&rdo;说罢又摇摇头。

汉和帝召见班超,拜为射声校尉,但此时班超已经病情加重了,和帝时不时派人前来探望班超,并赐予医药,即便如此,班超的生命之火已经微弱到一阵风就可以吹灭了。

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距离他回家仅仅一个月。

班超不仅是东汉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他几乎仅凭个人的勇气与智慧,降服西域五十余个国家,如此伟业,空前绝后。不独中国历史,举诸世界历史,奋斗于异域,而卒能成大业的,能与班超比肩者,亦不过凤毛麟角罢了,英国的克莱武与哈斯丁斯勉强可以入选,笔者浅陋,试分析之。

克莱武(robertclive,1725~1774)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之冒险家与军人,1751年,克莱武以五百人的英印部队(英军三百人),坚守亚科特,面对一万人的印法军队(法军一百五十人),赖其神勇表现,顶住压力,使英军最终夺得第二次卡尔纳蒂克战争之胜利。1757年之普拉西战役,复以三千人之微弱兵力(八百名英军,二千二百名印军),对抗七万人的孟加拉土邦军队,凭借分化瓦解敌军内部之谋略,土邦军队多数退出战斗,克莱武以不足四十名士兵战死之微小代价,赢得会战之胜利。此役乃是印度近代史划时代的战役,印度沦于英人之手,实由此役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