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捉住了范汉杰,刘亚楼乐得抓著话筒蹦起来。跑去向林彪报告,林彪只&ldo;嗯&rdo;了一声。
进了沈阳,黑土地统统姓&ldo;共&rdo;了,那脸上好像也没露出过笑模样,依然是那麽踱来踱去。唯一有点异样的,是点头和&ldo;嗯&rdo;的时候比过去多了点。
现在,他脑子里车轮飞转,烟尘弥天,是那个正在武装大=屏蔽广告=的廖耀湘兵团。
攻占锦州後,有两个攻击方向:一是向南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一是向东攻击廖耀湘的西进兵团。
毛泽东要向南,林彪要向东。
10月12日和14日,毛泽东往给&lso;林罗刘&rdo;的两封电报中,都表明了南进的意图。17日5时,毛泽东又在电报中强调:
你们下一步行动,我们认为宜打锦、葫,并且不宜太迟,宜在休整十五天左右即行作战,先打绵西,後打葫芦岛,争取十一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25)。
毛泽东想&ldo;迅速攻下锦、葫,然後迅速以主力回困沈阳&rdo;(27)。
林彪怎麽想的?
请看《阵中日记》有关文字:16日:&ldo;我决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28)&rdo;。
17日:&ldo;先歼长春突围之敌,并以引敌深入之方针,把敌引到沟帮子一线後,再行聚歼。(29)&rdo;。
18日:&ldo;形势发展对我更有利(指60军起义‐‐笔者),我决在锦州以东地区,再歼敌一二十万人。(30)&rdo;。
就是说,攻占锦州第二天,林彪就决心回师东进,吃掉廖耀湘兵团这条大鱼了。
很难说是不是攻克锦州後的即兴之作。不是,林彪够高瞻远瞩的了,是,林彪也大眼明手快了。
黑土地3年战争中,未听说林彪在甚麽原则问题上违心屈从过谁。当然都是以林彪风格表述的。而在这场学术研讨中,他当然也不会像黄克诚那样言辞激烈(这段有些电报笔者未见到)。但那决心,已是不可动摇了。
19日21时,&ldo;林罗刘&rdo;给军委的电报讲得很明白:
(一)估计彰式、新立屯地区之敌,有可能在现地不动,等整八军到锦西後,再南北配合向锦州前进,沈阳之敌则向营口撤退。但亦有另一可能,即是现在彰武、新立屯之敌,撤回新民、沈阳,利用辽河阻隔我军,全部向营口撤退。(二)如我攻锦西,须准备海岸边与敌十二个师作战,地区狭窄,我兵力用不上。敌则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新立屯、彰武地区之敌,则乘虚进占锦州,使我既打不下锦西,又未能歼减向锦州前进的敌人,则对我不利。(三)我们建议:如沈阳之敌仍继续向锦州前进时,则等敌再前进一步後,再向敌进攻。但有若干徵候敌不再前进,或有向沈阳撤退转向营口撤退的象徵时,则我军立即迅速包围彰武、新立屯两处敌人,以各个击破方法,将新一、新三、新六、七十一、四十九军全部歼灭,使之不能退回新民、沈阳和退至营口,目前该敌有随时缩回沈阳的可能,故我军须速决定衍动方针,盼军委即回电指示。(31)。
古人云:&ldo;得形势之地,有死生之势。&rdo;
林彪属意东进,首先是看准了国民党连遭惨败,极度恐慌混乱,进退失据的火候,同时也是基於地理上的考虑。
东进兵团塔山受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域狭窄,不能迂回,优势兵力不得施展。南进,攻守互换,即使不再打出个&ldo;塔山&rdo;,也难&ldo;迅速攻下锦、葫&rdo;。全歼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像毛泽东估计的&ldo;沈敌可能被迫增援&rdo;那样,双方大军云集辽西走廊这段只有20里左右宽的山海之间。国民党&ldo;东西对进&rdo;,两头夹攻,其在黑土地上的形势能否一时改观,也未可知。
或者,像毛泽东一直担心的那样,廖耀湘兵团很可能从营口走掉,&ldo;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rdo;(32)的战略目的,就达不到了。
或者,廖耀湘退回沈阳。强攻硬打,伤亡不大。长困久围,黑土地难免不会出现第二座&ldo;白骨之城&rdo;。
而辽西走廊北端的黑山、大虎山地区,正是个歼敌的好战场。西北是医巫阎山,东南是一片沼泽,沟帮子附近,山脉与沼泽间仅有30多里的狭窄通道。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脉的陵。这里既无坚固工事可守,又无有利地形依托,只有几十个叫佗&ldo;窝棚&rdo;的大小村庄,而攻击部队却可依托医巫闾山隐蔽地出击,还可利用饶阳河、辽河断敌退路。
毛泽东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林彪稍加点拨即可,19日17时,毛泽东电报中说:
如果长春事件之後,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33)。
毛泽东痛痛快快把表针拨向林彪。
毛泽东的高明,在于能坚定地推动部下向著正确的目标前进,又能迅速的修正自己。
蒋介石的低能,就在于恰恰相反。
林彪看准火候就说,就坚持到底。
廖耀湘、杜聿明、卫立煌正好背道而驰。
在这里,&ldo;胜败乃兵家常事&rdo;吗?
攻占锦州前,林彪打援战术是&ldo;东拖南阻&rdo;:南边坚决顶住东进兵团,东边则拖缠住西进兵团,叫它进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