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丁奉!此人张固自是知晓。于三国前期,他仅是东吴麾下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将,曾先后效力于大将甘宁、陆逊、潘璋等人麾下。然而,孙权驾崩之后,他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东吴举足轻重之人。
至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更是智计百出,除掉了权臣孙綝,助力孙休稳坐帝位,后又扶持孙皓登基。他历任东吴大将军、大司马、徐州牧等职,功勋卓着。
三国时期,若论活化石,蜀汉有廖化,东吴则有丁奉。丁奉直至公元271年才溘然长逝,享年据说高达九十多岁。而他死去九载之后,吴国便轰然倒塌。可以说,他几乎亲眼见证了整个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堪称历史的见证者!
在晚年的岁月里,丁奉因独揽大权,逐渐变得骄横跋扈,其逝世后不久,便遭到了他人的控告,这一事件进而导致了他的儿子遭遇了不幸。
张固站起身,郑重地对赵云说道:“子龙,既然有人前来投奔,你便前去将他带进来吧。”赵云领命后迅速离去,不久之后,他便引领着丁奉步入室内。张固审视着丁奉,只见他身材魁梧,面容黝黑,显得颇为健壮。
丁奉见到张固后,立即拱手行礼,他的声音犹如洪钟般响亮:“在下丁奉,字承渊,特来投靠张将军,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说完,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深切期望与坚定信念。
张固将丁奉扶起,并点头示意道:“承渊既然来自安丰,不知那里的现状如何?”丁奉再次拱手回答道:“禀告张将军,袁术先前攻打庐江时,大军四处掠夺百姓的粮食。”
“雷薄驻扎在安丰县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在下目睹百姓的苦难,心中愤慨难平,于是杀死了一队掠夺粮食的士兵,并逃离了安丰县。如今见到张将军的大军前来,在下特地前来投奔!”
张固听后点了点头,说道:“承渊辛苦了。既然如此,此战中你就先担任子龙的副将吧。等大战结束后,我再做进一步的安排。”
丁奉听后连忙跪倒在地,拱手行礼道:“末将参见主公!”张固将丁奉扶起,然后对赵云说道:“子龙,你带承渊下去,为他准备马匹和盔甲。”赵云领命后,便带着丁奉转身离开了。
张固转首朝向郭嘉,语重心长地言道:“奉孝,观此情势,袁术麾下汝南、南阳两地百姓,恐怕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煎熬。”
郭嘉闻言,微微颔首,分析道:“诚然如此,从袁术此番春耕之际贸然攻打庐江之举,便可见一斑。常理而言,多数诸侯皆会选择秋收之后出征,以免扰民。袁术如此不顾民生,肆意挥霍民力,其败亡之日,恐已不远矣。”
张固轻轻摇头,目光深邃:“吾所忧虑者,非袁术一己之存亡,彼不过冢中枯骨,无足轻重。然其治下百姓所受之重压,导致的流民四散,方为吾心之所系。吾等需尽快击败雷薄,而后广纳流民,以充实庐江之人口基数。”
郭嘉再度点头,补充道:“此言极是,但如此一来,庐江北部诸县将直接面对袁术之锋芒,成为抵御其势力的前沿阵地,不容有失。主公心中可有合适人选,以镇守此地?”
张固略作思索,决断道:“可令子敬担此重任,并为其配备几位骁勇将领。先前提及的丁奉,便可划归子敬麾下,日后若有更多良才,再行增援。”
郭嘉赞同道:“子敬性情沉稳,行事内敛,确是镇守此地的理想人选。”
没错,鲁肃在东吴历史上,毕竟是第二任大都督。此职位于蜀魏并不多见,大都督皆为文武双全之才,其风范颇似明末的督师一职。
说罢,郭嘉忽然放声大笑,朗声道:“主公,闻子龙之兄与其妹已至广陵,而您此刻又为子敬委以新职,不知何时能喜见子敬与子龙之妹共结连理?”
张固闻言,亦是笑意盎然:“无妨,待我等战胜雷薄,子敬来庐江之日,吾亲自探问。不过,奉孝之终身大事,是否也需吾略加关注?”
郭嘉笑声骤停,略显尴尬,笑道:“主公何时对此等琐碎之事上心?此事尚早,尚早!”言罢,摆手而去,似欲逃离这突如其来的“关心”。
……
次日,张固下令大军整装待发,直指安丰,誓要一举驱逐雷薄,收复庐江郡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