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起身抱拳领命,张固又补充道:“汉升叔父,子敬在家屯有六千斛粮草,你无需多带粮草。”
黄忠再次抱拳领命后出发。张固又看向蒋钦,说道:“公亦,你也领兵一千,与周泰会合。等我大军出发,你们便出动,攻打历阳、阜陵,直至合淝。此战你为主将,周泰为副将。”
蒋钦抱拳领命后也出发。张固继续说道:“子龙、公明,你们整顿好虎贲军和骑兵军,七日之后,我们一同出发!”赵云和徐晃也起身领命。
张固起身说道:“好了,事情大多已经安排妥当,你们都去忙吧。子源叔父,你随我去军械所看看。”
不久,张固与臧洪一同步入军械所。一股铁与火交融的气息迎面扑来。阳光穿透屋顶的裂缝,斑驳地洒在繁忙工作的工匠们身上。他们正位于张固独创的流水线旁,各自履行着职责,一切井然有序。
铁匠们携带着学徒,汗水淋漓地将一块块铁坯投入炉火中煅烧。待铁坯赤红如焰,他们便迅速将其取出,放置于铁砧之上。与此同时,其他工匠接力般接过这些炽热的铁坯,有的锤打成型,有的淬火以增强硬度。
目前,军械所主要忙于为虎贲军制作扎甲。这些铁匠们带领徒弟,将一个个铁片捶打完毕后,整齐地放置于框内。随后,有人将这些铁片送往下一道工序——打孔。打孔完成后,铁片又被送入下一环节,串联成甲。最终,由裁缝在甲内安装内衬,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然而,目前的扎甲仅覆盖使用者的躯干及肘部,如同半袖短衣,主要防御躯干部分,而四肢和头部则无法得到有效防护。由于四肢铠甲的打造过程复杂繁琐,张固决定先为虎贲军和骑兵军尽量配备齐全的躯干铠甲。
张固与臧洪继续前行。另一边,众多铁匠正忙于打造兵器,成品兵器整齐排列,寒光闪闪,充分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张固满意地点了点头。
兵器的打造必须由精通的老师傅亲自操刀,与铠甲制作不同,铠甲可以由老师傅带领学徒共同完成铁片的打造。张固与臧洪走近时,一名铁匠迎了上来,连忙向张固和臧洪行礼。
此人正是被张固在虎牢关救下,后又被强行带到广陵的吴修。如今,吴修已成为军械所的负责人之一,负责监督所有军械的打造工作,广陵军的军械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显着提升。
张固看着吴修,微笑着问道:“吴先生,在广陵住得还习惯吗?”吴修苦笑一声,回答道:“主公,哪有什么习惯不习惯的,您毕竟是我的救命恩人。好在您又命人将我家眷接来了,如今一家老小都在这里,倒也安心了。”
张固闻言,哈哈大笑,接着说道:“吴先生,请你召集所有有技术的大匠,我有要事与你们商量。”吴修召集了所有铁匠,众人围拢成一圈。张固从怀中取出一张纸,递予吴修,并说道:“吴先生,请过目。这是我希望您能为我打造的长刀,我打算将其配备给虎贲军。”
张固所提供的图纸上,描绘的是中国四大名刀之一的户撒刀。此刀因其产自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这些军队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授给了阿昌族同胞,阿昌族将其技法发扬光大,最终成就了户撒刀的威名。
吴修审视图纸后,说道:“主公,此刀相较于环首刀,刀身更宽,且带有弧度,制作难度恐怕会大一些。”
张固点头表示赞同:“确实如此。而且我有明确要求,打造这些刀时,必须使用百炼钢。”
吴修点头回应:“既然主公有要求,我们定会尽力完成,只不过时间上可能会比较漫长。”
张固说道:“时间不是问题,但质量必须上乘。同时,你们也要发挥聪明才智,可以招募人手,带学徒。初期他们可以学习相关知识,后期百炼成钢的过程可以交由他们负责。而你们则专注于用打好的钢坯打刀,这样时间上就能节省不少。”
吴修点头表示同意。张固继续说道:“吴先生,我曾听闻过一些打铁技艺,你试试看能否将其融入到锻造过程中。”
吴修好奇地问道:“主公对打刀的技艺也有所涉猎?这些都是许多铁匠世家的不传之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