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袁术缓缓开口道:“我袁氏乃陈族后裔,大舜之后。陈以土承火,顺应天命。况且有谶言曰‘代汉者当涂高也’,而我字公路,正合此谶。如今又手握传国玉玺,若不称帝,岂不是逆天而行?此举无疑是逆天而动。"
阎象闻言,面色骤变,急切劝阻道,"万万不可轻举妄动。昔日周室后稷,广施德政,功勋显赫,至文王时,已坐拥天下三分之二,即便如此却仍恭谨事奉殷商。主公家世虽显赫一时,却尚未达到周室之鼎盛;汉室虽渐趋衰微,却也绝非殷纣王那般残暴无道。因此,此等行径,断不可取。"
杨弘则持不同意见,他向袁术进言道:"主公,顺应天命,登基称帝,此乃大势所趋,天命难违。阎象大人,您为何要阻挠主公的大业呢?"
阎象见无法说服袁术,又有猪队友在一旁推波助澜。只好转而提出建议:"主公,称帝一事,需谨慎考量,不可急于求成。目前,孙策已撤离,但六安城的张固正虎视眈眈,威胁我大军粮道。舒县的陈温更是坚守城池,拒不投降,加之黄祖在皖县蠢蠢欲动,随时可能支援陈温。不如先平定庐江之乱,再议此事,如何?"
袁术闻言,微微颔首,道:"既如此,称帝之事便暂且搁置。待将这些宵小之辈一一铲除后,再做定夺!"
……
其实,在张固出兵之前,袁术已对舒县连续发动了三次猛烈的攻城战役。尽管舒县的兵力从近万人锐减至五千余人,但陈温指挥的大军依旧在城内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使得舒县始终未被袁术攻破。
在舒县城内,陈温与庐江太守陆康正商议对策。近期,由于袁术大军压境,陈温在巨大的压力下病倒了。
“咳,咳,咳。”陈温咳嗽着对陆康说,“季宁兄,听说张安定已经攻破了六安,进入了庐江郡。作为庐江太守,你对此有何看法?”
陆康现年67岁,比陈温大了十几岁。陈温对陆康一直非常敬重。
陆康面露苦笑,回答道:“刺史大人,庐江原本只是面对袁术的威胁,我们曾向刘表求援,与袁术处于敌对状态。没想到张固却突然介入,使得如今的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了。”
陈温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地说:“季宁兄,我现在已是病入膏肓。面对当前的局势,我不得不为家人做一些打算。我们是否可以将庐江郡交给张固呢?”
陆康闻言大惊,连忙说道:“元悌,你何必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张固已得到扬州刺史之位,但我始终认为这个位置应该是你的。”
陈温摆手示意陆康不必多说,继续说道:“季宁兄,你是我的好友,又可以说是我长辈。以前我身体健康时,对朝廷任命张固为扬州刺史多有不满,还想与他争斗一番。但现在,我不得不考虑退路了。”
陆康劝慰道:“元悌,你只要安心养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何必去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呢?”
陈温苦笑着摇摇头说:“季宁兄啊,我自己的身体情况我心里清楚。其实,不管是将庐江郡交给刘表还是张固,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只要能保全我一家老小便可。但你是我多年的好友,你的家族又是吴郡的世家大族,将来很可能会在张固的手下。因此,我不得不为你的未来考虑一二。”
陆康沉思片刻后说道:“如果这样的话,刘表已经派遣黄祖进入庐江,那黄祖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吧?只是没想到,黄祖到达皖县之后,便按兵不动!”
陈温无奈地苦笑:“是啊,请神容易送神难,当初我只想因为刘表与袁术的敌对关系,还有对张固这个扬州刺史的忌惮,才向刘表求援。但现在我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季宁兄,麻烦你去联络张固,告诉他庐江郡和舒县的几千大军愿意投降于他,请他善待我们两家的家人。至于袁术和黄祖,就看他自己如何把他们赶出庐江郡了。”
“那将是他张固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季宁,待我离世之后,还望你能代为关照我的家人,对此我将不胜感激。”
陆康郑重地点了点头,回答道:“元悌请放心,此事我自当一力承担。我必定会不负元悌的嘱托。”
“咳,咳,咳。如此,多谢季宁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