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开国皇帝的行为、帝国各种制度建设和施政举措的重要参照。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争夺天下时,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他就
能够像一块特大号海绵,源源不断地从周围将有益的东西吸附到自己这里来。从李善长、
刘伯温、宋濂、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到那位来去飘忽的老儒朱升、名士叶兑、徽州硕儒唐
仲实等,无一不是当时具有一流见识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此种人物均属珍
稀资源‐‐‐朱元璋成功地占有了这些资源。他们无不在日常事务或者关键时刻、关键问
题上贡献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从而营养了朱元璋。
比较起来,当时的割据群雄甚至包括元帝国政府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此方面
比朱元璋做得更好。
揆诸历史,中国人特别津津乐道的所谓&ldo;得人心者得天下&rdo;,常常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这种情形的确如滚雪球一样,能够带来众望所归、百川归海般的效应。其结果,一般会令
那些自视过高、刚愎自用的顾盼自雄者很快被淘汰出局。
中国人习惯上把这种情形称之为虚怀若谷,礼贤下士,或者从善如流等等。是否具备
此种德行,常常被知识分子们用来作为衡量&ldo;主上&rdo;是否有道、能否成气候、是不是一位具
有识人巨眼之命世英主的重要标准。在赞美帝王的煌煌业绩与品德时,臣子们也时常以此
来证明自己的君主具有尧舜般的美好品德。哪怕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因此,到后来,上述
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拍马屁时的专用语,在相当长的世代里,被士大夫们以极
高的频率使用着。
一个很难改变从而令人不解的事实是,我国的创业者们在理论上大多会认为应该这样
做,但实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于是形成了另外一个可能相关的情形,能够做
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相当难得的素质。上帝不会让太多的中国人具备此种素质,否则,
岂不要天下大乱?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过程。
到大明帝国建立起来以后,浸润于各类学者文人中的朱元璋,已经可以相当娴熟自如
地引经据典,探讨历朝历代治乱、得失之道。而且到后来,他已经能够写作对仗工稳的骈
体文,撰写的一些诗词辞赋也算得上中规中矩有模有样,可以炫耀于人了。
显然,这位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牛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相当成功地完成了自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