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此篇文本应该说有新的突破,像是走出了黄仁宇、吴思的&ldo;阴影&rdo;,
我想读者也很想知道,你在构思本篇的时候,文本上有些什么考虑?
李:我想我很难走出黄仁宇和吴思的&ldo;阴影&rdo;了。我可能会在未来很长
时间的写作中向他们靠拢‐‐靠拢黄仁宇深厚的历史学养,靠拢吴思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
我实在喜欢他们写的东西,自愿留在他们的&ldo;阴影&rdo;里。如果能够被视为他们的同道,我
会感到很光荣。
我曾经向您提到过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徐迅博士,在写作这本&ldo;大明
王朝纪事&rdo;时,给了我很多教益。他一再警告我,要求我‐‐坚持讲故事,在尽力打通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坚持讲故事;在讲故事中,把历史还原给读者。
他点透了我朦朦胧胧地有些感觉却没有想明白的那一点。这很重要,在这样的前提下,筛
选史料,结构故事,就不太困难了。
我对&ldo;文本&rdo;这个词有一种敬畏之心。我必须老老实实承认:写作前,
我并没有在文本的问题上想得特别明白;只是按照自己最喜欢的叙事方式去做而已。假如
这种方式具有某种独特性,从而具有了在&ldo;文本&rdo;上探究的意义的话,我只能说:那是上
帝的恩惠。
刘:上次在作品讨论会上,不止一个人,也包括我,批评了你的作品中
有&ldo;水分&rdo;,建议&ldo;挤水&rdo;,吴思较客气,说挤掉3%,刘东华激进一点儿,说15%,我
呢,倾向居中,10%左右。听编辑说,书出版前,你自己已挤过几遍水,但终于挤累了。
现在作品上市已经几个月了,肯定也听了不少意见,要是让你现在对作品下刀子,准备砍
掉多少?
李:若从我收到的近一千封读者来信来考察,对第一本即写大宋的那一
本,认同的比例几乎是一面倒,大约顶多有十几封信是质疑或不赞同。第二本明王朝纪事
的反应则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种看法:一种是认同,甚至认为比第一本更好、更成熟,至
少是不比第一本差很多;第二种则不然,有的认为作者的议论太多,有的认为逻辑关系不
清,总之是不像第一本读起来那么过瘾。
要是现在让我重写的话,我可能会这样写:开国‐‐治国‐‐亡国这么
一个三步曲式,突出皇家与士大夫这个主线。其中,朱元璋和张居正的部分会剪去一些枝
杈,加大崇祯皇帝那一部分。这样,总体篇幅可能会增加,但问题也许能够谈得更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