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而康熙三十六年,恰好正是一重要的转折点,也就是所谓的多事之秋,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皆是如此。
&esp;&esp;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自古皆是如此,在这人均八百个心眼子的后宫,她是没什么大的志向,只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esp;&esp;至于其他的,也只能且走且看了。
&esp;&esp;忙活了一上午,也终于到了用早膳的时辰。
&esp;&esp;清代宫廷和京城的人家,奉行的是两餐制,即早餐和晚餐,但这两餐的用餐时间和现代的三餐时间则不同。
&esp;&esp;按照制度上规定,早膳在早上六点半,晚膳则在中午十二点半,但在事实上,一般早膳都是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晚膳一般在晚上六点左右。
&esp;&esp;当然,除了‘餐’之外,这中间还有各种‘点’进行搭配,中午之前有早点,中午前后有午点,傍晚前后有晚点,夜里还有夜宵。
&esp;&esp;像安清和胤祺早上就是用了早点才进宫的,否则根本撑不到这会。
&esp;&esp;不过,这些要是全要了的话,一天得吃个六七顿,宫里的主子鲜少有要这么多的,午点晚点和两餐时辰靠的太近,一般都会择其一。
&esp;&esp;胤祺方才让人过来传话,说是有事不来她院里用膳,安清这会只要管好她自己就行。
&esp;&esp;阿哥所有统一的御茶膳坊,所有阿哥院的人都要依照各自份例从这里提膳,若是想要另外吃些什么,也可拿着银子去点菜。
&esp;&esp;安清虽在吃上有些讲究,但这五福晋08
&esp;&esp;安清这一觉睡的好,醒来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不少。
&esp;&esp;她向来随性惯了,屋子里这会也没旁人,便没着急梳头更衣,继续窝在耳房的软榻上望着窗外发愣。
&esp;&esp;耳房的窗外是一小片竹林,因为向阳,长势很是喜人。
&esp;&esp;一阵微风吹来,深绿色的竹叶沙沙作响。
&esp;&esp;她脑子里不由盘算起种西瓜的事,这会种虽稍晚了些,但总归还是来得及的。
&esp;&esp;方才她已经让麦冬把那些西瓜种子拿到太阳下晒了晒,待小喜子把花盆和工具找回来,便可以先着手育苗的事。
&esp;&esp;趁着安清歇晌的功夫,春晓已经热好了几样寻常的点心,见她起身了,便连着刚煮好的茶一并给端了进来。
&esp;&esp;她就着茶吃了几块绿豆糕和桂花糕,可能是刚睡醒的缘故,也没什么胃口。
&esp;&esp;“福晋,刘侧福晋和两个格格过来给您请安了。”麦冬从外面匆匆进来,回禀道。
&esp;&esp;安清没有意外,“把她们请去正殿,紫苏,帮我梳洗更衣。”
&esp;&esp;说起来,胤祺这后院的情况确实也不算复杂,现有一个侧福晋,两个格格,都是之前选秀时进来的,本来还有一个格格,但刚进这后院没多久便染疾去了。
&esp;&esp;侧福晋刘佳氏,汉军旗出身,父亲在岭南做县令,现膝下有一子,也是胤祺的长子弘昇,刚满一周岁。
&esp;&esp;另外两个格格,一个是出身满洲大姓的瓜尔佳氏,但父亲官职不高,家里也没有得力的直属亲戚,另一个也是出身汉军旗,白佳氏,父亲也是个地方县令。
&esp;&esp;三人中最得宠的是刘佳氏,据说刚生了孩子不久,胤祺就忙着上折子给她请封了侧福晋,一时也说不好是母凭子贵,还是独得恩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