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弯弯水流长,小河旁边是故乡,故乡的记忆说不尽,童年的故乡味道香。
二十世纪的中国,前五十年是战争,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后五十年搞建设,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正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走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集体化生产,分工式劳动,按人分配,按劳取酬,按人口分粮,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小时候的家乡,打工人的故乡,真实的故事,在小河的旁边,也是小河地名的旁边,一片乡土,养育着一代代的乡亲。一条乡道,连接着村、镇、城,走出去引进来,大大改善了环境。
乡道往事,故乡故事,一段跨世纪的乡村历史变迁,几代人的生活缩写。
小河旁边的故乡,不同时代的社会,滋润着不一样的人生,新旧社会的对比,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既然一言难尽,那就长篇大论,如那小河涓涓流水,娓娓道来,说它个乡情别趣,弄它个水落石出和明白清楚。
解放前,乡村混乱,村与村之间为争土地,发生过摩擦,异姓之间有过恶性的群殴事件,打斗致伤致死并不稀奇。不是敌我之间的深仇大恨,却因利益起纠葛,族群不和,乡党纷争。解放后,在新政府的调和下,姓氏之间的关系缓和,乡邻乡亲重归于好,不少人成了儿女亲家,其中的过程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当地人称之为大屋场。解放前,有三人被国民党官兵抓了壮丁,强迫去东边的一个海岛,四十多年后真相大白,一人没了,一人留在岛上,一人回到故乡;也有“乱日本”时从广东逃难来的,结下儿女亲家;还有古时移民去大西南的老乡,九十年代末,其后代祠堂里寻根祭祖。
新中国的初期,为了摆脱贫穷与落后,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建立了互助组,创办了合作社,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合作制,为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集体化的起步期。
当时的生产队确实成立了“青年劳动突击队”,简称青年团队,他们比着赛的干活,在生产队长兼大队村主任来叔的带动下,与干部群众一道修水库,挖渠道,搞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真正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六十年代初,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建设,从青年团队中抽调了一批有文化知识的积极分子,去工矿企事业单位工作,这就是故事中第一批走出去的人。
一条弯弯曲曲的渠道,一段半月形大弯中间还有许多蛇形小弯,绕了个大圈子,把水路拉长了十多里,耽误水稻灌溉。于是,在小河田野上架起了一座三百多米长的渡槽桥,解决了大问题,大大的缩短了水路,极大改善了许多村庄的用水需求。
六七十年代,因为粮食紧张,所有的土地一年四季轮番耕种,主产水稻、番薯、大豆、花生,套种玉米、高粱、小麦。直到七十年代末,劳力增多了,粮食充足了,农闲的时候多了起来。那时全村人都用上了电,家家装上了有线广播,每天早晚,鸡叫声与广播传出的歌声交汇在一起,甚是热闹。
广播一响就出工,干活回来,听新闻,从广播中知道天下事;听歌曲,消除疲劳;听着那激荡人心的经典歌声,也算是一种文娱休闲乐趣。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从传统的人力劳动到人力半机械操作,再到半自动加工生产,比如,榨油槽换成榨油机,电动碾米机代替了手摇柴油碾米机,还有拖拉机,抽水机,磨浆打粉机等。这个生产队在联产承包后,家家户户都栽种柑桔,在当地远近闻名,乡里有名,县里出了名。
那块引发两村人仇恨的林地,历经三十几年的纷争,经过调解,也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时代在不停向前迈进,村里的生产越搞越好,人口也成倍增长,劳力大量剩余,正好赶上进城务工潮。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村里走出去第二批打工人,彻底改变了村里的传统面貌,楼瓦房改成了“小别墅”。
迄今为止,国道,铁道,省道,离家越来越近,交通越来越便捷。有线,无线,电线,网线,条条线路连城乡,家电和网络惠及人们的生活。
将近半个世纪,山爷也带着一身的故事回到故里,牵出一桩离奇的宝藏去向。当他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前妻和家人都出乎他的意料,不由得感慨万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世不忘前世功德,屋后有靠人财兴旺。永远不忘来时的路,坚持实干的奋斗精神,才能走得长远,越走越宽阔。
那里有儿时的味道,红瓜子,白萝卜,姜丝酸辣椒,豆腐焖鱼块,番薯芋头炖大豆,瓜甜果硕,茶香酒醇,美美的中国味。
故事故事,就是过去了的事,曾经发生过的事,发生在小河旁边乡道上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在故乡,有些人从乡村走进城里,更多人从老家搬到新家。
故事人物有:被抓壮丁的三个家庭,山爷一家,贵爷和发爷的两个家庭。
有火红年代的激情耕耘和新时代的热血青年,有乡情爱情亲情友情,也有“钱袋帮”扒窃分子:油上蚤,快指手,月下蒙,水中鱼。
还有冬去,春来,风生,水起,乾乾,盛世~~~未列人员在故事中一一展现。
故事人物以绰号或化名为例,如有撞名,纯属巧合。
一代代乡村人,在这片乡土上繁衍生息,垦地播种,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一样的从孟婆汤至奈何桥的传奇人生,在田野里、池塘边,重复着春天的故事。
这里的人们从生活贫困到丰衣足食,实现了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乡邻和睦,生态优美,振兴乡村,共同致富。
那条乡道,也成了游子们的阡陌之路,经过两次翻修,由砂石公路,筑建成了混凝土水泥路,走出去的人,引进来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人与财的主题故事。
从乡道透视外面的世界,乡村与城镇的繁荣,三十年一个周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个阶段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好,好日子如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