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春秋时期隐者的来源 > 第197章(第1页)

第197章(第1页)

48[唐]刘知几《史通·外篇·申左》。

49[清]张风林《螺江日记》,光绪八年八杉斋校刊本,卷二:昔人疑周公以后,孔子以前,别无一能著作之人,故凡古经之无可考者,悉举而属之周公。如《周礼》、《仪礼》、《尔雅》与夫《易》之爻辞,《春秋》之礼例,汉、晋诸儒皆谓是周公作。

50[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5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礼记正义》卷二十八:“鱼曰作之”者,皇氏云:“作,谓动摇也。凡取鱼,摇动之,视其鲜餧,餧者不食。”李巡注《尔雅》云:“作之,鱼骨小,无所去。”郭氏《尔雅》今本作“斫之”,注云:“谓削鳞也。”

52详见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孔子研究》创刊号,1986年。

5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6页:阎氏曰:按杜元凯《春秋经传集解序》,便知《春秋》一书,其发凡以言例皆周公之垂法,仲尼从而修之,何必言起自伯禽与成之古良史哉?又《左传·隐七年》“谓之礼经”杜注曰:此言凡例乃周公作制礼经也。

54[宋]家铉翁《春秋集传详说》“原春秋托始上”:近代先儒有以为天王不当下赗诸侯之妾,《春秋》因是而始,又或以为《春秋》为桓王而始不为平王……[宋]陈傅良《春秋后传》卷一:《春秋》非始于平王,始于桓王也。

55[清]曹基《左氏条贯·纂要》:鲁三桓:僖元年,公子友败莒于郦(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而季孙氏始),四年,公孙兹侵陈(叔孙氏始),十五年,公孙敖救徐(孟孙氏始,亦曰仲孙)。

56[眀]黄道周《坊记集传》卷一·去乱章第二:《春秋》之意,以越礼自下,坊徳自上,节情而止,乱君子之事也。叔段欲京则与之京,欲贰则与之贰,无礼以止之,则犹之教骄乱者矣。教骄乱而后克之,则几乎恐不克之也夫。是为三桓而发也。夫子以叔段起三桓,以鄢起郈与费,围成之不克,亦夫子之所慭也。夫子将笔之书,又与二三子讨论其义,丁宁于坊表之始,故坊表记者,《春秋》之开塞也。得其三坊而《春秋》之灿乎著矣。

57王树民:《〈春秋经〉何以托始于鲁隐公》,《曙庵文史续录》,中华书局,2004年,第119-121页。

58王树民:《〈春秋经〉何以托始于鲁隐公》。

59详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之(二)“春秋和孔丘”,中华书局,1990年,第5-16页。

60张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61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2页。参见张大可、肖黎:《〈史记〉体例研究》,《秦汉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62[清]赵翼《廿二史箚记》卷一“史记编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7页:《史记》列传次序,盖成一篇即编入一篇,不待撰成全书后,重为排比。故《李广传》后忽列《匈奴传》,下又列《卫青、霍去病传》。朝臣与外夷相次,已属不伦,然此犹曰诸臣事皆与匈奴相涉也。《公孙宏传》后忽列《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传,下又列《司马相如传》相如之下又列《淮南衡山王传》。《循吏》后忽列《汲黯。郑当时传》,《儒林》、《酷吏》后忽入《大宛传》,其次第皆无意义,可知其随得随编也。

63王青:《杨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详见该书第169-172页。

64闻一多、季镇淮、何善周:《七十二》,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月刊》卷22。李零:《中国古代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95页:(5)三十六,属于四分的系统(9x4=36)。古代演禽有三十六禽,是十二生肖的扩大。……(7)七十二。属于五分的系统,即以一年三百六十日分配四时各得九十日,四时当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每时各取十八日归于居中的土行,因而五行各得七十二日(《管子·幼官》、《淮南子·天文》)。汉代讲孔门传学有七十二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祖刘邦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皆应其数。

65《冬官》内容失传,《考工记》是后来补缀上去的。

66[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其以十二臣为一条,取之岁之度。

67杨希牧:《中国古代神秘数字论稿》,《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引文见该书第639页。

68参见陈桐生:《<史记>与春秋公羊学》,《文史哲》,2002年第5期。

69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53页。表下原注:据《淮南子·天文训》、《汉书·律历志》与《周礼·春官·保章氏》郑玄注综合而成。

70[清]俞樾《以春秋为数学》,《九九销夏録》,中华书局,1995年,第19页:明瞿九思著《春秋以俟録》,以十二公配十二月,二百四十年配二十四气,其说已不经,而数则适合。至黄道周著《春秋揆》,其说谓:“揆者,晷也,日南则其晷阴,日北则其晷阳。宣公之三年,景中也。僖公之十七年,而景乃南。襄公之十年,而景乃北。”其说更不可晓。又谓“《春秋》二百四十有二年,其三之,八十有一;两之,一百二十。自文王受命之年,以至仲尼之殁,参之而得七,两之而得五。文王以四千三百二十年为春秋,仲尼以三千六百年为春秋,五文王之春秋,有五文王者出。六仲尼之春秋,有六仲尼者出。十一大圣人行其二统,而天地为再开辟。”此真以《春秋》为《皇极经世》书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