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我生命的灯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诗歌散文]《我生命的两极》作者:叶辛【完结】

生命的两极,指的是承载作者生命、为作者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的两块热土--生活了21年的贵州山区和童年、中年生活工作的上海及江南水乡。对两极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的描述,是真情的流露,毫无雕琢浮华之弊病;书中的&ldo;说说《孽债》&rdo;,讲述了这部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化现象;不管在何时何地,&ldo;两极&rdo;都在作者的胸中涌动,给他创伤的灵感。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罕见的屯堡奇观(1)

难抵安顺

这是深藏于我心中,久已想写的一篇文字。

说起来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我插队落户的山乡修文县久长,古时候的名称叫狗场坝。插队的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在蛮荒偏远一点的大山里,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仍叫猫场、鸡场、蛇场、羊场什么的。可能是久长离公路近一些吧,一些文人雅士嫌这个名称过于俗气,依谐音给改了久长。

久长这地方,属于贵州省的安顺地区。我们一帮外来的知识青年,很快就发现,省会城市贵阳,离我们要近一些,相反,地区所在的安顺,却离我们很远。好多知青贵阳已去过多回,安顺还一次都没去过。

我是直到插队第二年的秋收以后,才得到机会去安顺的。

那是1970年的深秋季节,&ldo;文革&rdo;中的武斗已逐渐平息。我在贵阳坐上了一辆卡车,去往安顺。说是坐,其实是站着。卡车的车厢里并没有座位。但这卡车却又是卖票的,贵阳到安顺的客车票原本是二块二角,只因是卡车,他只收我们一块五角。说是打折。那么长途客车呢,原来前几年的武斗,客车时常被用来横在马路上挡道,全都开不得了。现在刚刚恢复交通,只能征用一些工厂的卡车暂时用着。

这卡车交通也不正规,要开就开,要停就停,开开停停地折腾了三个多小时,在离开安顺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则死活不愿往前开了。说安顺就在前面,十几里路,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你们就走着去吧。

同车的旅客自然不依,和司机、售票员争执。争了一阵子也不起作用,卡车调过头,鸣了几声喇叭,扬起一片尘土,开走了。

于是乎我们就顺着贵黄公路往前走。贵阳到安顺,照理应该叫贵安公路,为什么要叫贵黄公路呢?

那时候年轻,我什么都觉得好奇,什么都要问。一问才知道,原来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安顺的前面。公路一直修到黄果树瀑布,故而就叫贵黄公路。

到贵州快两年了,对贵州的山水土地,我已慢慢地熟悉。在敞篷卡车上眺望远近山野时,我已经发现,车开过平坝县的时候,这里的山野村寨,带着一点秀气,也带着一点雅气。和贵州其他地方的景观有点儿不同。下车以后走不多久,看得更加细了,果然有了惊人的发现。

奇怪的&ldo;京&rdo;族

一路走过去,只见公路边,两旁的田埂上,远远近近的村寨里外,男子都穿着长袍和尖头钉鞋,女子更是清一色的古装。

日常的穿着打扮,显然和我们不一样。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我认定他们是少数民族无疑。只是,他们肯定不是我已见过的苗族、侗族、布依族。

他们属于哪个民族呢?

迎面就时有担着空水桶去井边挑水的姑娘和妇女,我不由颇有兴味地暗自对她们细细地观察着。她们身穿天蓝色的左衽布大袖长袍,领子和袍袖的边沿镶着红艳艳的花边。同行的知青不由笑着调侃道,你们看,&ldo;文化大革命&rdo;盛行的红色,都传到少数民族的服饰上来了。

但是行不多久,我就发现,红色的花边只不过是她们选择的众多花色中的一种花色而已,在一路我们遇见的妇女身上,除了红色花边,各种彩色的花边都能见到。她们的腰间还系着真丝的黑色宽带,缀有乌黑发亮的丝罗带。

一路走着的贵州人告诉我们,识别迎面而来的女子已婚和未婚,只要瞅发式就行了。未婚姑娘往往是长辫过膝,不挽髻。已婚的就要挽髻,插着银制或是玉制的十字。还包有头帕,老年妇女包黑色帕子,中年妇女往往包的是白帕。

边行边看,我还有两个发现,一是我们眼前看到在干活的,无论是去水井边挑水的,还是在远近田土里干活的,基本上清一色都是女子,几乎没见

男人在像模像样地干活。二是这些人的说话口音,和我们逐渐熟悉起来的贵州话不一样,听她们远远地和人挥手打招呼、尤其是拖长了声气吆喊的嗓音,很像是北方某地的方言。

正是这两点和我插队的砂锅寨农民迥然不同的地方,使我产生了疑惑,我不由得问一路同行的贵州老乡,这是哪个少数民族。

贵州老乡说:&ldo;他们呀,是京族。&rdo;

于是我就记住了他们是京族的说法。走过离公路边较近的村寨,我还细细地打量着&ldo;京&rdo;族人的生活环境。和卡车开过的平坝相似,&ldo;京&rdo;族的寨子往往都建在挨着山坡脚的平顺地势。青山绿水,绿荫掩映着青砖的瓦房,缕缕炊烟飘散中,那水色、那情调,恰似我熟悉的江南水乡风光。比起我插队的寨子来,明显地要强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