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生命的两个意思 > 第53章(第1页)

第53章(第1页)

几年过去了,知识青年这个字眼,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让人感到陈旧和麻木。

记得是八十年代的中后期了,我正在读长篇小说《爱的变奏》的校样,这是我的第五本和知青有关的长篇小说。一位相熟的朋友来访,听说又是一本和知青有关的书,他忍不住说:你就不能写写别的吗?

我说是啊,我在乡下整整呆了十年,现在写出了五本长篇小说,我也对得起那段生活了。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想考虑写一点别的了。

但是,当年知识青年的命运,总是牵扯着我的心。也可能正是因为我一本一本地写了些和知青有关的书,有些人也总是愿意来找我,把他们生活中真实的经历告诉我。

那是1985年夏天,有两个山乡里的中年妇女找到省城贵阳来。她们简朴得几近寒伧的衣着、她们拘谨的神态、她们的言谈举止,几乎完全是一副世代居住在山寨中的农妇模样了。不是她们开口讲上海话,很难相信她们曾经是上海知青。她们到省城来是为求一个工作,是来诉苦的。知识青年由城市到达乡村时,从来都是听农民们忆苦思甜、讲述旧社会的苦难、虔诚地接受那份再教育的。曾几何时,她们自己却向人们诉起苦来。日子,对她们来说实在是过得太艰难了。是生活,逼着她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来的呀:她们全是当年嫁给村寨农民的知识青年,其中一位还是优秀知青,她当年开创一代新风,同山乡农民结婚连同接受再教育的事迹,曾经在《下乡上山》刊物上登载过。这本刊物是免费发放的,我清楚地记得,这本刊物传到我们集体户时,大家对她的事迹还足足议论了半天。现在这两个当年与山乡农民相结合的典型,一个死了丈夫,拖着三个娃崽;一个丈夫虽还健在,但拖拉着两个娃娃,身处穷乡僻壤,日子也难过。她们来到省城,只是希图通过一定的渠道,为她们呼吁一下,在当地求得一个工作。

由于省里领导同志的关注和干预,这两位上海女知青在几个月以后,终于在偏远小县城的一家工厂里落实了工作,算是得到了归宿。但是她们的形象和经历,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时常想,其他知识青年呢,有没有落到生活的底层而无人问津的呢?

回上海探亲时,有人指着某个女子的背影告诉我,她也曾是知青,当年下嫁了当地人,挣扎着回到上海老家,栖居在住房紧张的娘家,没一份像样的工作,而她的丈夫和孩子,户口进不了上海。她在上海呢,生活不检点。

在我插队的那个县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两个知青在山乡里萌生感情,生下了一个小孩,考虑到有了未婚生孩子,以后永远也不能抽调;再说,孩子一生下来,就面临着营养及生计,根本养不活。有好心人出面,介绍了省城里一对结婚多年不曾生育的夫妇,收养了这个孩子。而这一对知青,回到上海以后,却又各奔东西,并没结成夫妻。

一次去昆明出差,我又听说了这么一件事:在西双版纳的一条街子上,有位从北京来旅游的中年女子,始终在屋檐下徘徊,嘴里喃喃自语着失悔和懊恼一类的话语。原来这女子是当初来版纳的北京知青,回城时离了婚,遗下一个孩子给自己的前夫抚养。她走得很轻松,回归北京之后落实了工作且很快有了新家。世间的事情有时经常阴差阳错,二度婚姻之后她再没生育。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思念遗留在西双版纳和前夫生的儿子。终于她征得现今丈夫的同意,赶到版纳找儿子。她记得版纳的山,版纳的水,版纳的道路,她恰恰忘记了这里的农民世代都有迁居的习俗,她照着知青岁月记忆中的地址寻去,再没找到她渴念的儿子。于是乎她便有些失态地踟躇在赶场的街子上,逢到人询问,便讲她那失悔的心情和颇为曲折的经历……

这件事传到我耳里已经多人转述,但听来仍让人悲伤。

吸引我的不仅仅只是这个故事,而是这个故事提供的地域:西双版纳。哦,这是一块多么美妙无比的土地!那里的风情习俗和上海相比,简直判若两个世界。

上海是海洋性气候,西双版纳是旱湿两季的山地气候;上海众多的人口和拥挤的住房是世界上出了名的,而西双版纳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幢宽敞的庭院围抱的干栏式竹楼;上海有那么多的高楼和狭窄的弄堂,而西双版纳满目看到的是青的山、绿的水;上海号称东方的大都市,而西双版纳系沙漠带上的绿洲,是一块没有冬天的乐土,既被称为&ldo;山国&rdo;里的平原,又被形容为孔雀之乡、大象之国,它有那么多的神秘莫测的自然保护区和独特珍贵的热带雨林;上海开埠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孕育了海纳百川的上海人,而西双版纳由偏远蛮荒、瘴疴之区演变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的百年史,更富传奇色彩;上海人被人议论成精明而不高明、聪明而不豁达,而西双版纳的傣族兄弟姐妹,谦和、热情、纤柔、美丽,无论是在电影里和生活中,他们的形象都给人遐思无尽……对比太强烈了,反差太大了。而恰巧傣族婚俗中的结婚、离婚手续比较简单,恰巧当年的知青和傣族女子由于差别的巨大而更为相互吸引,在插队岁月中有过恋情、爱情和婚姻的双方,到了大返城时知青的离异也就更多一些。

神奇的西双版纳(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