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大雅
堂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七)这也就是说,杜甫在学习《诗经》、
《楚辞》这些典范时,主要的着眼点不在于它们的艺术形式而在于它们的精
2今天看来,《九章》中的作品不尽出自屈原之手,但唐人尚无此疑,杜甫显然是依照刘向、王逸的看法
来认定屈原的作品的。
1此处从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把屈原卒年定为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王翦伐楚事在秦始皇二十
三年(前224)。
神实质。就《楚辞》来说,这种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深沉的忧患意识。
对于贾谊,杜甫也同样怀有深挚的敬意。当然,杜甫很重视贾谊的文学
才能与政治才能,称曰:“贾傅才未有。”(《发潭州》)但是,真正在杜
甫心中引起共鸣的还是贾谊那颗居安思危的忧世之心:“贾生恸哭后,寥落
无其人!”(《别蔡十四著作》)
与屈骚、贾赋一样,深沉的忧患意识构成了大部分杜诗的基调。我们在
第三章第六节中已经论述过,杜诗的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而忧国忧民的忧
患意识就是这种风格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它形成的基础。终杜甫的一生,除
了裘马清狂的青年时代之外,几乎无时不在忧患之中。黄庭坚题杜甫画像说: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老杜浣花溪图引》,《山谷外
集》卷一六)后人以为这两句诗“状尽子美平生矣”(俞文豹《吹剑三录》),
当我们读到“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忧端齐终南”(《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多忧增内伤”(《入衡州》)、“独立万端
忧”(《独立》)之类的诗句时,浮现在眼前的不正是一位“醉里眉攒万国
愁”的老人吗?
屈原生前为楚国的安危日夜忧虑,在他自沉五十年之后,楚国果然被秦
国吞并了。贾谊生前虽未得重用,但后来“谊之所陈略施行矣”(《汉书?贾
谊传》),他为之痛哭流涕的祸萌终于被朝廷逐一消灭,汉王朝由“文景之
治”进入了鼎盛的武帝时代。而社甫则亲身经历了他所忧惧的巨大灾难,亲
眼看到了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微。也就是说,杜甫与屈、贾的时代不同,其
忧世预言与历史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也不一致。但是杜甫与屈、贾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