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残唐重生之我是李世民 > 第900章(第1页)

第900章(第1页)

&ldo;乖,我的好燕儿!&rdo;李世民紧紧抱着文安,差点也涌出一些泪来。

三天以后,御医急报,太上皇怕是不行了。

李世民带着家人赶到,齐齐跪于榻前。

李适回光返照,支起一只手来:&ldo;皇帝……&rdo;

&ldo;儿臣在此!&rdo;李世民急忙上前,握住了李适的手。李适的眼睛只能睁开一道儿缝了,浑浊的看着皇帝:&ldo;我终于是要走了,解脱了……不管怎么样,谢谢你这些年来的厚待和照顾。你是我们老李家的骄傲,是天下人的好皇帝。我过去见到了老祖宗们,会告诉他们。你很出色,很不错。&rdo;

&ldo;嗯……&rdo;李世民无言以对,只能紧紧握着李适地手。

&ldo;快立储吧……&rdo;李适艰难的转过头来。看向跪在榻前的那些孙儿们,说道,&ldo;太子乃国之根基,当早立以正人望。别再像我当年那样糊涂啦……早点立下太子,培养其威望德性,有助于人心稳固江山稳定。&rdo;

李世民心中飞快地一动,弯上腰来轻声道:&ldo;父皇,儿臣当立谁为储?&rdo;

李适停顿了半晌,用极低的声音说道:&ldo;景兴太平盛世,需要的是文治贤明之君。来延续你取得的辉煌。其实,只要你用心。以你的能力和你的妃子们的德行。从现在开始着手,哪个皇子都能培养成合格的储君,你并没必要为难的去选择。乱世立贤。盛世立长,唯此而已……&rdo;

&ldo;嗯,儿臣知道了……&rdo;李世民缓缓抬起头来,看向跪在身前的妃子儿女们,宣布道。&ldo;朕宣布。立皇长子李铎,为东宫太子。李铎之母独孤墨衣。为皇后。&rdo;

&ldo;好、好……好啊!&rdo;李适连连说了三个好字,突然一下顿住,手就软了下来。

李世民大声呼喊:&ldo;父皇!----&rdo;李诵和文安更是大声哭号起来。

太极宫和大明宫地钟鼓楼,响起了凄怆悠长的钟声。整座皇城,笼罩在了一片哀怨之中。

大唐景兴五年十月十七,太上皇李适驾崩于大吉殿,享年五十四岁。举国哀恸,废朝半月操办丧事。

与此同时,皇帝立下长子李铎为东宫地消息,也不捷而走。有人欢庆,有人失落,不一而足。

大唐景兴五年地这一年,注定要被载进史册。就在这一年,大唐北伐、西征。拿下了草原、收复了河陇、击败了吐蕃。然后,太上皇驾崩,皇帝立下国储。

为何要立长子铎为太子?

这个问题,无数人思考了千百遍,得出千百种理由和结论。包括李世民自己,也思考了千万次,有过千万次不同的想法。

到最后,万宗归一,结局和事实就是,李铎成了皇太子,入主东宫成为储君。孤独墨衣荣升为皇后,母仪天下统领后宫。

太上皇的丧事,办得极尽哀荣。虽然他曾经不是什么好皇帝,可是现在皇族地威信已经深入人心,普天之下的臣民们还是给足了皇帝面子,都一起来哀悼太上皇。

半个月后,李适风光出殡,厚葬于崇陵。按照大唐皇族礼制,在崇陵边修了房子,让李诵等人居住在此为父守孝。李世民因为是皇帝,可以不必守墓,但也必须守孝丁忧。

寻常人家为父母守孝,要弃官归故土守墓。帝王守孝,除不可纳妃外倒没有别的特别限制。毕竟国事为大,犯不着皇帝都不当了去守着一块黄土。

不过,李世民偏偏借题发挥,要在宫中吃斋念佛为太上皇祈福守孝,让刚刚册立的太子李铎监国。

这一消息传出,满朝惊愕。但是,皇帝的决定,无人可以更改。

隔天,宦官俱文珍就将年仅五六岁监国太子,抱到了高大地龙椅之上----李铎监国!

群臣几乎都要疯了,不知道皇帝这样做所为何事。

此时地李世民,却是安然盘坐在凌烟阁里。燃一壶好香,柄一盏青灯,念一本古佛。面前,就是太上皇李适的全身画像。当年,李适身为皇太子时因为平乱有功,图像也是配进了凌烟阁地。

下朝之后,朝臣们蜂拥朝凌烟阁闯来,要见皇帝。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冷面寒霜的大将军房慈。

房慈往众人面前一站,正色说道:&ldo;陛下有旨,众卿各安本份守职守责即可。天下仍是那个天下,朝廷也乱不了。&rdo;

众大臣一起愕然,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ldo;诸位大人就请回吧!&rdo;房慈说道,&ldo;武伯苍大人请留步!&rdo;

众人复杂的眼神一起朝武元衡投了过来,然后三三两两的退去。

&ldo;武大人,皇帝有旨。只召见你一人。&rdo;

&ldo;好吧。微臣去见驾……&rdo;

凌烟阁的大门打开,武元衡脱掉鞋子,跪行走了进去。来到皇帝身边。

李世民本来是端坐于画像前,手捧佛珠轻念经文,这时突然停住,说道:&ldo;伯苍,你来了。&rdo;

&ldo;嗯,正是微臣……&rdo;武元衡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李世民转头看了武元衡一眼,不由得笑了:&ldo;武元衡,你跟了朕十多年了,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地神情。你不会是担心,朕无心国事了想要遁入空门吧?&rdo;

&ldo;不。微臣并不是担心这个。&rdo;武元衡说道,&ldo;陛下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圣明之君。是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微臣只是担心。陛下让年幼地皇太子监国,会耽误许多的大事。而且,这样容易滋长权臣、权宦、形成恶劣党争。让后宫的势力也不断渗透到朝廷中来。一但如此,悔之晚矣!&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