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沐英、蓝玉、朱文正、何文辉这样潜力极大的年轻将领,再加上萧寒这个大保底,朱元璋稳的一匹。
“既然如此,一切全凭父皇做主。”
“朝廷还有不少奏折要处理,儿臣这边先行退下了。”
朱标虽然眼中依旧满是担忧,但对于朱元璋的话,却是颇为认同,故此缓缓退了出去。
“去吧。”
“接下这段时间,可就要辛苦标儿你了,老家房子修得差不多了,爹跟你娘先回去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准备动身了。”
“你最近,不是要用风雪的三本书做科举改革吗?”
“既然决定了,就坚定做下去好了,爹还在,若是届时谁敢声势,爹定然亲自给你站台。”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颇为满意。
后世对于明清的八股文评价非常低,其实朱元璋研究出八股文这个体系,最初的用心是好的。
大明朝不与士大夫共天下,与天下百姓共天下,而科举中,当世大儒几乎都是士大夫之族,大儒,代表的是学识,可不代表道德水平。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怀疑是自己门生,不给状元的情况,但更多的,往往还是偏向于给同出一脉的人更好成绩的。
若是寒门乃至平民学子和士大夫的后人一起写出了惊世文章,那么不用多想,大概率这个状元是世家的。
所以,原轨迹中朱元璋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才想到了弄一种标准模式,让那些大儒有着更少的操作空间,以保持科举的公平,只可惜,到了最后,好心办了坏事。
如今,萧寒给了一个新的答案,以朱元璋的眼光,毫无疑问,这种办法,确实比自己的办法好用。
既然你世家豪强势力强大,那咱就给平民百姓开一个新赛道。
什么?
你说不公平?
咱要的就是不公平,就是要平衡百姓和士大夫,想走农学官?可以啊,你士大夫之家也学着亲躬农业,去学农学啊。
汉家十八省,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从来没变过,觉得不公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有没有试过种地?有没有好好了解过农学?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朱元璋直接把八股文的想法掐死在了萌芽之中,咱都用更好的办法了,那还费那劲干什么?
“儿一定努力,顶住所有压力,将科举改革进行下去。”
“纵然山崩地裂,也要为天下百姓,开龙门!不负咱朱家与天下百姓共天下的承诺!”
朱标将拳头放在胸口,慷慨激昂。
“哈哈哈!”
“好!好啊!”
“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儿子,大明有你,有风雪,爹就算去了,也能瞑目了。”
朱元璋大笑出声。
“爹!”
“说什么混账话呢?”
“咱还想您这条大明祖龙长命百岁,再镇压大明国运一甲子呢。”
朱标看着朱元璋嗔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