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不用客气,明日你便可以继续去当值了。”袁文绍笑道。
“我在汴京相熟的不多,托淮南西路的旧识打听,因为路途太远,现在信都还没送到。既然无事,我也就放心了。”盛紘笑道。
盛紘之前在扬州当官,扬州隶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相邻,在那边还是有许多相熟的官员的。
得知方航的事情后,他第一时间便写了几封信,派人送过去。
不过因为距离太远,一来一回差不多要大半个月,因此便让长柏领着长梧前去向袁文绍求助。
这种事情按理说应该盛紘本人出面找袁文绍。
但是盛紘爱面子,觉得找女婿帮忙有些丢人,便让长柏去了。
“唉,本来他这次考评得了个优,今年该升一级的,受这次事情影响,怕是没机会了。”盛紘可惜道。
“只要人没事,以后有的是机会。”老太太说道。
“母亲说的是。”盛紘点头应是。
盛紘陪坐了一会,起身道:“母亲,今天是学堂小考,儿子去听一听。”
“去吧,眼看着就要春闱了,几个哥要是学问上有什么不妥,你教导的时候也注意点方法,别给他们太大压力。”老太太说道。
“是。”
盛紘应了一声,看向袁文绍说道:“二郎要不要跟我前去看看?”
“不会打扰到他们吧?”袁文绍说道。
“我们就是在外边听听,也不让他们瞧见,不会影响的。”盛紘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随岳父去听听,正好看看两位弟弟的学识。”袁文绍笑道。
“呵呵,庄学究都说长柏文章学识非常不错,今年很可能一举中第。”王大娘子笑道。
盛紘闻言瞪了她一眼,说道:“天下哪有万般笃定的事?这种话千万别在长柏面前说,免得给他增加压力。”
“官人放心,我晓得的。”王大娘子说道。
盛紘和袁文绍两人冲老太太行了一礼,离开了寿安堂。
“庄学究虽然没有中举,但是在教书育人上却很有一套。没半个月便会小考一次,出个策论题,让他们发抒己见,然后在做出指点。”
路上,盛紘笑着向袁文绍介绍道。
袁文绍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也知道会试的时候,文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反而是策论。
能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会试资格的,文章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而策论就不同了,一般策论题目,都是和当下时局有关。
中榜以后,一甲进士还会参加殿试,官家亲自出策论题,让他们奏对,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因此策论题,不仅会试重要,考中后依然十分重要。
两人来到学堂外,并没有进入,只听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再有月余便是会试了,今日我便以这本孔子家语为蓝本,随便翻开一页指一句,便以此为题,进行策论。”
庄学究说完,闭上眼睛,翻开书籍,手指点在书籍上,睁开了眼睛。
当看到手指所点那一句,呵呵一笑,说道:“倒是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