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防范和驯化措施。孔颖达还进一步从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动物的嗜欲现象中,找到
了礼义精神的客观依据,论证礼的产生渊源悠远。他说:&ldo;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
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rdo;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
来就有秩序,&ldo;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rdo;。可见,礼有其客观必然性。那么儒家
所研习的礼又产生于何时呢?他说礼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ldo;播黍则大享(礼)
之滥觞,土鼓(乐)乃云门(舞)之拳石(基础),冠冕饰于轩(黄帝)初,玉帛
朝于虞(舜)始;夏商革命,损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备。泪乎旦姬(周公),
负囗临朝,述曲礼以节威仪,制周礼而经邦国。&rdo;据《礼记》所载,燔黍、土鼓都
是神农时代的礼乐。神农与黄帝、尧舜都是上古军事民主制时期首领,属于氏族社
会。孔颖达把中国传统礼乐远溯于原始社会,这是合乎民俗学研究结果的。他考察
了五礼产生过程,说尊卑之礼起于遂皇,嫁娶嘉礼始于伏羲,祭礼吉礼起于神农,
至黄帝,吉凶军宾嘉五礼备,然而形成制度,定为典则,则在周公辅成之时矣。虽
然一鳞半爪未免牵强,但说礼制产生是逐渐完备的,则见识过人。在谈礼的功能时,
孔颖达综合旧说,从声训的角度训释说:&ldo;礼,体也,履也,理也。&rdo;体是体用之
体,即根本法则,统之于心;履即实践,即体用之用,指礼节仪文指导实践;理即
治,指礼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具体地讲,《周礼》属于体,是经邦治国之
大经大法;《仪礼》属于履,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文献所谓&ldo;经礼三百
(周礼),曲礼三千(仪礼)&rdo;。经之与曲,体之与履,一大一小,一简一繁,各
有专主,相辅为用。至于三礼的作者,孔颖达明确认为:&ldo;周公所制之礼则《周官》
(周礼)、《仪和》也。&rdo;孔子的功劳,则是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时期&ldo;订礼正乐&rdo;。
《礼记》则是孔子弟子&ldo;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rdo;,其中&ldo;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
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rdo;,《礼记》是礼乐原理的理论阐述,无怪乎孔颖
达要取它来代表&ldo;礼经&rdo;了。
孔颖达论《春秋》说:&ldo;《春秋》者,纪人君动作之务,是古史职之书。&rdo;
(《春秋正义序》,下同)《春秋》就其本源上讲,不外乎史官记事的史书。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