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法》以及朱熹《贡举私议》三者,加以斟酌取舍,专门制订了四条教法:
一曰经学,讲授内容有《易》、《书》、《诗》、《仪礼》、《周礼》、《大戴礼
记》,再附加《春秋》三传,要求诸生各专一经,并须熟读经文,旁通小学,融会
诸家讲说义理;二曰行实,教育诸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和睦宗亲,
厚待朋友,同情他人;三曰文艺,指导诸生学习古文和诗赋,要求人人能够写诗作
文;四曰治事,为诸生讲授有关选举、食货、礼仪、乐律、算法、吏文、星历、水
利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加强能力培养。吴澄还未及施行这些教法,却被同僚所嫉
恨,于是产生了辞官退隐的想法。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正月,吴澄告病辞归。他登舟赋诗,留别各位僚友,
众人无不唏嘘感慨。监学官当即命令属吏及诸生数十人追至通州河上,再三恳留,
吴澄执意不从。朝廷也专门遣使追留,终究未果。其时,六馆诸生怅怅然如失父母
一般,竟有未经合清而追随吴澄南行者数人,从学几年后北归,全都中选高科,成
为儒学名士。
七、穷究&ldo;五经&rdo;
吴澄到了晚年,更加专心致志,穷究&ldo;五经&rdo;。在总结数十年治经成果的基础
上,着力撰写了《五经纂言》,完成了经学史上的一大壮举,实现了他终生研究经
学的宏愿。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吴澄漫游宜黄(今江西宜黄县),入山留居五峰僧
舍,历时六月有余,修成《易纂言》。五年(1318)春,吴澄除集贤直学士,特升
奉议大夫,朝廷当即委派集贤修撰虞集奉诏前往江西迎致。吴澄应召,于五月启程,
八月到达仪真(今江苏仪征县),突然疾病发作,不能前行,只得暂时滞留淮南。
十一月寓居建康(今江苏南昌市),修成《书纂言》以后返家。
元英宗至三年(1323),朝中元老大臣一致举荐吴澄为当代天下儒士之冠,故
有旨超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进阶太中大夫,并委派直省合人刘布囗齐奉
敕前去聘召。舍人到了崇仁,代皇帝向吴澄殷勤致意,还说:&ldo;皇上固知先生年事
已高,所以来召者,必欲见先生,宜毋以此为辞!&rdo;吴澄拜命即行,于五月抵达京
师,六月入翰林院就任。七月,诏令吴澄撰写《金书佛经序》,以资皇室追荐冥福
之用。他颇有异议,后因皇帝驾崩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