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以为奥斯曼军还将在2月4日发动攻击,却惊讶地发现对方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英军巡逻运河东岸时,发现仍有一队滞留的土耳其士兵未接到撤退指令。但当时他们不明敌军虚实,生怕奥斯曼远征军只是在诱敌深入,骗他们落入对方在西奈半岛的埋伏。于是,英军决定放弃追赶落荒而逃的敌军。而土耳其士兵见英军并未追赶上来,便长舒一口气,缓缓撤回了贝尔谢巴。
此次运河战斗中,英奥双方均未遭到重大伤亡。英军死亡162人,另有130人受伤。奥斯曼军的死伤率稍高,据英军宣称,他们掩埋了238具奥斯曼军人的尸体,并俘获716名士兵,还有许多淹死在运河里。杰马勒宣布的奥斯曼军伤亡情况为死亡192人,受伤381人,另有727人失踪。[51]
在高加索地区与苏伊士运河接连受挫后,奥斯曼帝国战争部的指挥官决定收复被英国占领的巴士拉。英印军对伊拉克南部的迅速占领使青年土耳其党人始料未及,也暴露了奥斯曼帝国在波斯湾地区的防守漏洞百出。当下帝国面临的挑战是收复巴士拉,以尽可能少的兵力将英军逐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战争大臣恩维尔帕夏将此重任交给其秘密情报机构‐&ldo;特殊组织&rdo;中的一位领导人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suleyanaskeri)。
1884年,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出生在普里兹伦(位于今科索沃)。将门之后,毕业于英才辈出的土耳其军事学院,作为军人完美之至,连他的姓氏‐阿斯克里‐在阿拉伯语的意思都是&ldo;军事&rdo;。他的革命经历非常丰富:作为一名青年军官,阿斯克里服役于莫纳斯提尔(今马其顿的比托拉小镇),并参加了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随后,他于1911年自愿参加了在利比亚对抗意军的游击战,负责恩维尔在德尔纳的部队与班加西土耳其参谋长之间的联络。巴尔干战争期间,他加入&ldo;特殊组织&rdo;,并于1914年晋升为该组织的第二把手,仅次于恩维尔。虽然有些鲁莽冒进,但阿斯克里在各方面仍是恩维尔眼里的最佳指挥官人选。他制定了复杂的作战计划,梦想着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伟大的胜利。[52]
1909年至1911年,阿斯克里负责指挥巴格达宪兵队,留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奥斯曼帝国参战后,他的这段经历使其成为青年土耳其党关于该地区问题的专家。英印军占领巴士拉与古尔纳之后,阿斯克里急切地想发动反攻,将那些侵略者赶出波斯湾。他盼望在巴士拉取得的胜利能够振奋阿拉伯世界和中亚穆斯林的士气,既为奥斯曼帝国的圣战计划增添活力,也向英属印度与俄高加索地区施压。恩维尔与同僚‐内政大臣塔拉特帕夏‐认定阿斯克里能担此重任,遂于1915年1月3日任命他为巴士拉行省总督,兼巴士拉军事指挥官。这位壮志凌云的军官即刻启程赴任。
阿斯克里清楚地意识到,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凭借尽可能少的奥斯曼正规军,组建一支有力的队伍驱散英国人。他的对策是从巴士拉及其周边地区征召大量部落兵。利比亚战争时期,阿斯克里在班加西目睹了部落兵团结在奥斯曼苏丹的圣战旗帜之下,共同抗击欧洲列强的事迹。毫无疑问,此次他试图再造当时的那种气势。他向部落首领发放佣金,以此巩固圣战这一宗教号召的影响力。阿斯克里鲜有空暇训练那些背景复杂的新兵,他直接领着他们上了前线。
1915年1月20日,即阿斯克里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数日后,他便在距古尔纳以北10英里的底格里斯河遭遇英军,身负重伤后被紧急送至巴格达救治。尽管如此,这位满腔热血的土耳其指挥官不愿让自己的伤势影响原计划。他的部下继续在各部落张罗征兵事宜,为奥斯曼军补充新鲜血液。阿斯克里定期与部下会面,共同商讨解放巴士拉的作战计划。他们得知,英军把绝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古尔纳‐此乃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阿拉伯河的交汇处,战略意义重大‐其周边地区的洪水仍未退去,步兵基本无法进入。于是,阿斯克里及其部下打算绕开古尔纳,转而攻打英军在巴士拉的总部。
1915年4月,伤势未愈的阿斯克里重返前线,指挥攻打巴士拉。他的混编军中有4000名土耳其正规军与15万名阿拉伯部落兵。4月11日,部队行经古尔纳以西的英军阵地时,被英侦察部队发现,后者立即上报位于巴士拉的英军总部。英印军派出4600名步兵与750名骑兵前往巴士拉西部的谢巴(shaiba,阿拉伯语里称shuayba)严阵以待,准备在那里一举击退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的部队。
奥斯曼军在谢巴西南部的林地安营扎寨。4月12日黎明时分,攻城行动开始,阿斯克里此时伤势已痊愈,他在林地的总部时刻关注着前线战况。奥斯曼军利用移动火炮向英军阵地发起攻击,机枪手对准英军战壕连番扫射,掩护步兵冲击英军防线。然而待到太阳升起时,交战双方均发现自己被海市蜃楼迷惑双眼,他们的视线因潮湿的空气与刺眼的光线产生扭曲。训练有素的奥斯曼军秩序井然,继续战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部落兵开始逃离战场。[53]
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对贝都因&ldo;圣战士&rdo;寄予厚望,但这种愿望终将落空。伊拉克各个部落对奥斯曼苏丹并非忠诚,他们并不把苏丹敬为哈里发,也与英国没有过节。许多波斯湾出口处的阿拉伯领导人‐例如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的酋长‐早已积极向英国寻求保护,要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因此,贝都因人与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的部队协同作战有相当的投机心理,一旦英军占据上风便随时可能转变立场。交战双方越是僵持不下,这些部落兵就对奥斯曼军越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