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1914-1920中的观点 > 第145章(第1页)

第145章(第1页)

由于目标移动速度太快,奥斯曼守军很难精确瞄准射击。埃明&iddot;科尔只见敌军骑兵风驰电掣般朝自己的阵线奔来,几百名骑手扫荡了第一条战壕,迫使科尔及其同伴寻求掩护,以免遭马蹄践踏。随后,英军骑兵下马与守军短兵相接,而科尔继续向视线范围内的英军开火。突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尽管意识尚存,但他能感觉到鲜血从他的头上流下来。激战中,他的朋友给他包扎伤口,并带他去一处安全的地方避难,直到最后投降。&ldo;他们告诉我说,两个英国士兵正在接近。他们抓住我的手把我带离战壕。&rdo;埃明成了战俘,他将在一年后重获自由,但再也没能恢复视力。[51]

英军骑兵继续奔袭,冲入贝尔谢巴城内,生怕奥斯曼军在撤退之时将水井也一并捣毁。奥斯曼军炸毁一座弹药库和火车站里的全部车辆,以免它们落入英军之手,爆炸产生的声响撼动了整座城镇。眼睁睁看着两处水井被炸毁后,英骑兵才采取措施保护剩余的几口井。随着夜幕降临,英军从四面八方涌来,而奥斯曼军开始撤退。到了午夜时分,整个贝尔谢巴已被英军控制,幸存的奥斯曼士兵趁着夜色顺利从该城镇撤离。

贝尔谢巴竟然在一天之内便落入敌军之手,这令伊尔德鲁姆集团军的指挥官们大为震惊。那些成功逃脱的士兵撤回加沙。虽然加沙已经成功抵御住英军的两次冲击,但是它也绝非万无一失。英军对这片地区的炮轰力度可以说是他们在欧洲战区之外最猛烈的。从10月27日至10月31日,英国陆军和海军向加沙周围的奥斯曼军阵地共发射了15万发炮弹。赶往加沙增援的奥斯曼军简直就是进了地狱。[52]

11月1日至2日,英军步兵对加沙的奥斯曼军阵地发起佯攻,旨在诱导守军相信英军试图发动正面进攻。为了进一步干扰视听,英军骑兵还在贝尔谢巴和更往北的山区小镇希伯伦之间游窜,令奥斯曼军担心耶路撒冷会受到直接攻击。伊尔德鲁姆集团军指挥官派出部队前去增援加沙和希伯伦,这令加沙与贝尔谢巴中间长约20英里的战略要地疏于防范。这正中艾伦比的下怀,即分散土耳其人的兵力,在那里形成缺口,然后派主力乘虚突破。

11月6日,艾伦比派遣其主力部队长驱直入加沙与贝尔谢巴之间的要地,第三次加沙战争由此进入尾声。经过一天的激战,英军成功突破7英里长的土耳其军防线上的几处关键据点,并深入奥斯曼军控制范围达9英里。不过,英军也领教了土耳其守军的坚忍不拔。

帝国骆驼兵团的澳大利亚士兵受奥斯曼军牵制,困在位于贝尔谢巴正北方的塔尔库韦尔法(talal-khuwaylfa)长达两天。他们与威尔士步兵并肩作战,遭遇巴勒斯坦战役以来最严重的死伤。弗兰克&iddot;里德列出他周围浴血奋战直至阵亡的同伴名单:丹&iddot;波拉德中士,头部中弹;雷格&iddot;里德,与部队走失,后被刺死在敌军战壕‐类似这样的记录数不胜数。&ldo;另一名叫尼尔森的骆驼骑手,倒在接近土耳其战壕的开阔地数小时。他一直让土耳其人快点杀了他,直到最后被打成马蜂窝。在塔尔库韦尔法的土耳其人就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家伙。&rdo;当然,如果当年亲历塔尔库韦尔法之战的奥斯曼士兵也写了回忆录,那他们同样会对发起攻击的英军做出一样的评价。[53]

截至11月7日,奥斯曼军已全线撤退,艾伦比复杂的作战计划取得完胜,他的部队进入加沙如入无人之境。事实上,加沙的确空无一人,奥斯曼士兵赶在英军来犯之前便强迫当地百姓全部撤离。英军士兵走在加沙狭窄的街道上,两边的房子已全部被夷为平地‐加沙俨然是一座鬼城。

丢掉加沙阵地后,奥斯曼军挣扎着重新组建防线,以阻止埃及远征军抵达耶路撒冷。但伊尔德鲁姆集团军仍处于建军初期,而艾伦比的部队接近满编,羽翼早已丰满。澳新骑兵师一路追赶奥斯曼军直至地中海沿岸地区;而另一边,英军于11月14日成功夺取耶路撒冷南部一重要火车站。第二天,澳新骑兵师占领拉姆拉和里达(lidda),澳大利亚骑兵师攻下拉特伦;11月16日,新西兰旅占领雅法港。至此,耶路撒冷的南面和西面已被封死,沦陷已不可避免。

11月9日,即艾伦比部队进入加沙两天后,《犹太纪事报》(thejewishchronicle)刊登了一则英国针对耶路撒冷的新政策。在2月2日寄给沃尔特&iddot;罗斯柴尔德的信中,英国外交大臣阿瑟&iddot;贝尔福发布了如下宣言,该宣言也因他得名:英王政府意欲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并会尽全力促成这一目标。需要表明的是,巴勒斯坦的非犹太人应享有与犹太人同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不会遭到俗世或宗教上的歧视。

《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作出的一次极不平凡的承诺。英军才刚刚进入巴勒斯坦,离耶路撒冷还有很长一段路,而且耶路撒冷当时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但英国政府势在必得,早早打起了这块地区的主意。

当然,英国自战争伊始就一直在谈判关于奥斯曼帝国领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贝尔福宣言》只是继1915年3月《君士坦丁堡协定》、1915和1916年的&ldo;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rdo;,以及1916年《赛克斯‐皮克特协定》等众多战时分治计划之后的最新版本。不过,之前的这些分治计划并未公之于世,而《贝尔福宣言》则公开刊登在伦敦的报纸上。况且,贝尔福宣称的英国将&ldo;尽全力&rdo;促成犹太人建国一事,似乎违反了之前与谢里夫侯赛因和法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令事件更错综复杂的是,《赛克斯‐皮克特协定》的起草人之一‐马克&iddot;赛克斯爵士也在游说英国政府助犹太人建国。正是赛克斯在1917年10月31日英国战时内阁会议结束后,将《宣言》通过的消息告知正在会议室外焦急等候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哈依姆&iddot;魏茨曼。&ldo;魏茨曼博士,是个男孩儿!&rdo;这一声明从此名扬四海。[5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