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分析】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外感热邪或表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阴虚阳亢等,导致阳热充斥,则发热;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红目赤;邪热扰心,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而干,脉数,为邪热亢盛之象。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是两个不同的证候类型,应对疾病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与热证可以相互转化,表现错综复杂,甚至出现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此外,寒证、热证还有表里、虚实之分,临证应仔细辨证(表7-1)。
表7-1寒证、热证鉴别表
证型|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脉象
寒证|恶寒喜暖|不渴|苍白|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迟
热证|恶热喜冷|渴喜冷饮|红赤|燥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数
1。寒热错杂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称为寒热错杂。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有胸闷烦热,呕吐频作的上热证,同时又出现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泻的下寒证,即为上热下寒证。
2。寒热转化寒证与热证,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一般而言,寒证转化为热证,是邪气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盛,能驱邪外出,预后较好;热证转化为寒证,多由失治、误治或汗、吐、下太过,损耗阳气,提示正不能胜邪,病情恶化。
3。寒热真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在病情危重阶段,有时出现疾病症状与本质不符的现象,称为假象,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临证须仔细辨别。
(1)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为内热亢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格阴于外所致。表现为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脉沉等,似属寒象,但寒而不喜加衣被,胸腹灼热,脉虽沉但数而有力,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甚则神昏谵语等一派热象,此为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为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外越所致。表现为面色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热而欲加衣被,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虽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脉大但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甚则二便失禁等一派真寒之象,此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来说,实证指邪气盛为主,正气亦不虚;虚证指正气不足为主。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状况,为临证治疗时确定扶正祛邪提供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人体正气主要包括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基本物质,正气虚弱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衰减和气血阴阳不足。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损三个方面,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主要概括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关于各脏腑的虚证,将在脏腑辨证中叙述。
1。气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气虚不能养神荣面,故精神委靡,面色不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常自汗出;劳则耗气,故动则诸症加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为脏腑机能减退,无力运行气血所致。
2。血虚证
【证候特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手足麻木,女子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是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血脉失充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神明失养表现为失眠健忘;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头晕眼花;不能濡养筋脉,则爪甲苍白,手足麻木;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血虚不能充盈脉道,故脉细无力。
3。阴虚证
【证候特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证是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阴液不足,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虚热逼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则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阳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委靡,形寒肢冷,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020140822150735imagesorigimage0。jpg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证是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阳虚不能温煦肌体,故形寒肢冷;阳气不足,气血无力运行,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故精神委靡,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020140822150735imagesorigimage1。jpg
白;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阳气亏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泛滥,故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之象。
(二)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