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暖玉微微颔首,美目流转,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说道:“王爷,妾身这些日子也在思考此事。依我看,去年百姓辛苦劳作却收成寥寥,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几年树木砍伐过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土能力大不如前。这就好比房子没了根基,一旦遇到天灾,农作物便毫无抵御之力。去年南方又遭遇旱灾,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自然颗粒无收。而北方遭遇蝗灾,若不及时想出应对之法,今年蝗虫必定还会再来肆虐,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接着,她款款走到地图前,素手轻抬,指着上面的区域比划着,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王爷,不妨试试‘中水南调’。中区比邻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引流入南方。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开凿运河,利用水位差将水引入南方干旱地区,再配合修建小型水库和灌溉沟渠,将水合理分配到田间地头,缓解南方的旱情。另外,要加强南方绿植种植覆盖面积,禁止胡乱砍伐,多多种树种草,通过植被的根系牢牢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确保水土不再流失。”
说到北方蝗灾,纳兰暖玉柳眉轻扬,眼中透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北方蝗灾,我们可以考虑让当地农民饲养一些吃蝗虫却不伤害庄稼的鸟类来驱虫。首推粉红椋鸟,这种鸟主要以蝗虫等昆虫为食,尤其是喜欢在地面觅食。它们可是着名的蝗虫捕食者,每只成鸟每天能够进食大量的蝗虫,对于抑制蝗虫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成千上万只粉红椋鸟在田间穿梭,蝗虫将无处遁形,这对控制蝗灾来说,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还有喜鹊,虽然喜鹊也会捕食蝗虫,但它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不仅仅限于蝗虫,也会吃其他昆虫和植物物质。所以,喜鹊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部分蝗虫数量,但并非专门针对蝗虫的捕食者。不过,即便如此,若能适当引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蝗灾治理。
与喜鹊类似,灰喜鹊也会捕食蝗虫。然而,它们的食物选择更为多样,就算没有蝗虫,也会选择其他昆虫或植物食物。尽管如此,我们仍可利用它们的习性,引导它们在蝗灾区域活动,增加对蝗虫的捕食量。”
随后,她又提及脑海中系统给出的改良农业技术的建议,从培育耐旱高产的种子,到制造精巧高效的农具,每一项都条理清晰:“我们可以尝试培育新的稻种,选取耐旱性强、产量高的稻种进行杂交培育,让水稻更适应干旱环境。农具方面,改良传统的犁具,让翻地更省力高效;制造水车,提高灌溉效率。”
欧阳瀚宇听得入神,目光始终紧紧追随着纳兰暖玉,双眸中满是专注与期待。随着纳兰暖玉从水利工程的精妙构思,谈及生态防治的创新举措,再到农业技术改良的深入规划,他的脸上惊喜之色愈发浓郁,越听越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寻到了那束照亮前路的曙光。
他深知纳兰暖玉聪慧过人,平日里王府中的繁杂事务,在她的操持下井井有条,无论是棘手的人事纠纷,还是琐碎的物资采买,她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尽显睿智与从容。而她心怀百姓的善良,更是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每逢灾年,她总会亲自组织府中人员施粥赈灾,关心每一个受灾百姓的冷暖。此刻,听她这一番鞭辟入里、思虑周全的分析,他心中涌起无限希望,笃定她的想法必定能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站起身,迈着坚定的步伐快步走到纳兰暖玉身边,眼中满是赞赏与欣慰,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几乎是脱口而出:“玉儿,多亏有你!若不是你这般聪慧,又对百姓满怀赤诚,怎能想出如此周全之策。这些建议若能施行,百姓或许就能摆脱困境了。”
当即,他大手一挥,语气坚定有力,浑身散发着果敢的气势:“玉儿,此事就依你所言,本王全力支持你!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你尽管开口。本王这就吩咐下去,召集城中能工巧匠,不管是擅长木工、精通水利,还是熟谙农事的,一个都不能少。再拨出足够的银钱,购置所需的材料和种子,绝不能让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只要能让百姓吃饱饭,咱们定要不遗余力!”
话音刚落,他便大步走到书桌前,毫不犹豫地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奋笔疾书起来。他的笔触刚劲有力,将纳兰暖玉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逐一详细地记录在奏折之上,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与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他时而微微皱眉,反复斟酌如何措辞能让方案表述得更清晰准确;时而又加快书写速度,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份承载着百姓希望的奏折传递出去。
写完后,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奏折,确认内容无误后,在署名处,他郑重地写下了自己和王妃纳兰暖玉的名字。他的笔迹刚健有力,而在书写纳兰暖玉名字时,笔触又多了几分温柔与敬重。在奏折的结尾,他特意着重强调:“此皆王妃之奇思妙想与苦心钻研,为拯救苍生之良策。”随后,他郑重地将其递给管家,神色严肃且充满期待地说道:“你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份奏折递入皇宫,亲手呈交给皇帝陛下。路上不可有丝毫耽搁,这关乎百姓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的安稳,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管家双手接过奏折,恭敬地应下,转身匆匆离去,肩负着王爷与王妃的嘱托,以及万千百姓的期望,奔赴皇宫。
在系统那无微不至、悉心的指引下,纳兰暖玉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段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忙碌农业研究之旅。晨曦初露,天边才泛起一丝微光,如轻纱般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纳兰暖玉便已坐在书房的案前。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窗外清晨的清新空气交织在一起。她轻轻翻开一本本泛黄的古籍,这些古籍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历经岁月的洗礼,纸张变得脆弱而珍贵。书页摩挲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穿越时空的使者,传递着古老的农事经验。
她逐字逐句地研读,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条哪怕是隐晦提及种植技术和农具改良的记载。她深知,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或许就隐藏着解决当下农业困境的关键线索。遇到晦涩难懂之处,她没有丝毫的傲慢与自负,而是毫不犹豫地放下王妃的身段,虚心地向王府中知晓农事的老仆请教。老仆们虽身份卑微,衣着朴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纳兰暖玉总是耐心倾听,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仿佛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迫不及待地汲取着知识的水分。她微微前倾身体,专注地聆听老仆们的每一句话,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声音轻柔却充满热忱,与老仆们热烈探讨。从播种的时节,不同农作物适宜的节气,到土地的翻耕深度与频率,再到灌溉的技巧,如何合理利用水源,每一个细节她都不放过。她深知,农事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关乎着庄稼的收成,关乎着百姓的温饱,更关乎着国家的根基。
与此同时,在书房的一角,她对着系统提供的那些来自现代的先进资料,沉浸在深度思考中。她反复推演新的种植方法,脑海中不断模拟着不同的种植场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契合点。时而皱眉沉思,为某个技术难题而苦恼;时而又在纸上奋笔疾书,记录下一闪而过的灵感。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她思维的轨迹,记录着一次次的尝试与改进。
她想到近几年树木砍伐过多,大片的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得贫瘠,蓄水能力下降。去年南方又遭遇旱灾,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饿的困境,心中满是忧虑与焦急。于是,她将“中水南调”的方案细细琢磨,中区比邻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引流入南方。她在纸上绘制着引水的路线图,仔细标注着地势的高低起伏,思考着如何利用地势,让水流更高效地灌溉农田。她还计划着要加强南方绿植种植覆盖面积,严格禁止胡乱砍伐,多多种树种草,确保水土不再流失。她在笔记中详细记录着适合南方种植的树种和草种,以及它们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方法。
绘制改良农具的草图时,她更是全神贯注,手中的毛笔在纸上轻轻游走,每一条线条都饱含着她对改善农事的期望。她精心设计着每一个部件,思考着如何让农具更加省力、高效。为了能更精准地设计出实用的农具,她常常废寝忘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身上,书房里的烛火跳动,她才惊觉时间已经悄然过去。
而对于北方蝗灾的问题,她也没有丝毫懈怠。她深入研究让当地农民多多饲养鸟类驱虫的可行性,详细记录下粉红椋鸟、喜鹊、灰喜鹊等吃蝗虫不伤害庄稼的鸟类习性。她思考着如何在农田附近搭建适宜的鸟巢,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吸引它们栖息繁衍。她还构思着水稻田里养殖螃蟹和鸭子的场景,想象着螃蟹在水中灵活地捕食水虫,鸭子在田间欢快地踩踏杂草、捕食小虫子的画面,嘴角不禁泛起一丝微笑,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她深知,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背后却蕴含着改善民生的巨大力量,只要能成功实施,百姓便能免受天灾之苦,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将朝堂映照得金碧辉煌。皇帝慕容枫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神色庄重地端坐在龙椅之上。身旁,宫人毕恭毕敬地伫立着,手中稳稳捧着昨晚皇帝慕容枫精心批阅过的王爷欧阳瀚宇的奏折。
回想起昨晚,皇帝慕容枫在御书房中,面对这份奏折,起初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翻开,可目光刚一触及那工整的字迹,便被深深吸引。随着阅读的深入,惊喜与赞叹之情在他心中不断翻涌。奏折里的方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字里行间彰显着王爷欧阳瀚宇与王妃纳兰暖玉的智慧与担当。这方案不仅精准地切中当下国家农业困境的要害,更充满了创新思维与实际可操作性,宛如为饱受天灾折磨的国家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早朝伊始,皇帝慕容枫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宫人宣读奏折。宫人的声音清脆响亮,在空旷的朝堂中悠悠回荡:“启奏陛下,诸位大人,王爷欧阳瀚宇与王妃纳兰暖玉呈上应对南方旱灾、北方蝗灾及农业改良之策……”随着奏折内容的缓缓宣读,大臣们原本或散漫或严肃的面容,渐渐变得专注而期待。他们纷纷竖起耳朵,身体前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整个朝堂只听见宫人宣读的声音和偶尔的几声轻微咳嗽。
奏折宣读完毕,王爷欧阳瀚宇稳步出列,身姿挺拔如松,气宇轩昂,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室的尊贵风范。他先是面向皇帝慕容枫,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动作流畅而规范,尽显对皇权的敬重。随后,直起身来,声音洪亮且坚定地开始阐述方案的具体实施细节:“陛下,诸位大人。此次方案中,‘中水南调’至关重要。中区毗邻大江大河,水资源丰沛,而南方却长期饱受旱灾困扰。我们计划从中区铺设送水管道至南区,将充裕的水资源引入南方干旱区域,解决农田灌溉难题。但这一宏大工程,需要各地官员齐心协力,共同监督送水管道的制作。从管道材质的筛选,像要选用坚固耐用、耐腐蚀且成本可控的材料,到铺设路线的规划,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以及农田分布,确保水源能够稳定、高效地输送到南方的每一寸农田,这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接着,他目光坚定地扫视朝堂,话锋一转,谈起水稻与螃蟹共生、放养鸭子的创新农业模式:“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水稻种植区,我们都大力推行水稻与螃蟹共生、放养鸭子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水稻田中,螃蟹犹如勤劳的小卫士,它们会主动捕食稻田里的有害微小虫害,有效减少害虫对水稻的侵害,为水稻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同时,螃蟹的粪便富含氮、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为水稻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水稻茁壮成长,实现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而且,优质的水稻田水源清澈、环境适宜,养殖出来的螃蟹个个肥硕鲜美,在市场上定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我们在水稻田里放养鸭子,这鸭子可是稻田里的多面手。它们有着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在田间欢快踱步、嬉戏的同时,时刻留意着那些潜藏在水稻茎叶、田边杂草中的害虫。一旦发现目标,便会迅速伸长脖颈,精准地将害虫啄食下肚。不管是常见的稻飞虱,还是令人头疼的卷叶螟,都难以逃脱鸭子的尖喙。鸭子的活动不仅能捕食虫害,还能通过踩踏,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阳光和水分。鸭子在觅食过程中翻动泥土,能让土壤更加疏松透气,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如此一来,农民不仅能收获沉甸甸、颗粒饱满的粮食,还能收获肥美的螃蟹和健壮的鸭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举多得。螃蟹和鸭子的养殖,不仅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还能有效减轻农民上缴税收的压力。丰收之后,多余的螃蟹和鸭子,农民们既能自家食用,享受辛勤劳作的成果,也可将其制成美味的果脯,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是拿到集市上售卖,增加额外收入。”
稍作停顿,王爷欧阳瀚宇神色变得更为凝重,开始阐述饲养鸟类防治蝗虫灾害的方法:“针对北方的蝗灾问题,我们还计划大力推广饲养鸟类防治蝗虫灾害的方法。粉红椋鸟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它们主要以蝗虫等昆虫为食,尤其是在地面觅食。每只成鸟每天可进食大量的蝗虫,对于抑制蝗虫灾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北方蝗虫频发区域,根据粉红椋鸟的生活习性,搭建大量适宜它们栖息的巢穴。巢穴的位置要选在靠近蝗虫密集区,但又不会对周边农作物造成影响的地方。同时,在周边种植一些吸引蝗虫的植物,形成一个天然的‘蝗虫陷阱’,方便粉红椋鸟捕食。”
“喜鹊和灰喜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捕食蝗虫。虽然它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但在蝗虫大量繁殖的季节,我们可以通过投放一些它们喜爱的食物作为诱饵,引导它们前往蝗灾区域。在这些鸟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一些饮水点和食物补给站,确保它们在捕食蝗虫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和能量补充。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利用鸟类的天性,构建起一道生态防虫的坚固防线,有效遏制蝗虫灾害的蔓延。”
王爷欧阳瀚宇的阐述完毕,朝堂上先是陷入一片短暂的寂静,众人都沉浸在这精妙的方案之中,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深意,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农业复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讨论。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小声议论着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则对其中的创新点赞不绝口。皇帝慕容枫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赏:“欧阳爱卿与王妃心系百姓,所提方案切实可行,实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得到皇帝的认可,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对这一方案的肯定之声。
王爷欧阳瀚宇虽然忙于朝政,每日周旋于各种政务之间,处理着国家的大小事务,但他时刻心系着纳兰暖玉的研究。只要一有空闲,哪怕只是短暂的片刻,他便会匆匆离开朝堂,脚步急切地朝着王府走去。他穿过热闹的街市,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但他却无心欣赏,心中只有对爱妻的关心与支持。
一进王府,他便径直奔向书房。推开门,他的目光立刻温柔地看向正在忙碌的纳兰暖玉。纳兰暖玉听到动静,抬起头来,两人相视一笑,眼神中满是默契与爱意。欧阳瀚宇轻声询问她的研究进展,声音里带着关切与期待。两人一同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摊开图纸和资料,那些图纸上的线条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们对农业改良的期望与规划。他们热烈地探讨着,时而为某个技术难题争论不休,时而又因一个新的灵感而相视大笑。
欧阳瀚宇凭借着自己在朝堂上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四处奔走。他动用自己的关系,不惜花费重金,为纳兰暖玉购置了各种珍稀的种子。这些种子来自遥远的国度,有的种子外壳坚硬,有的种子形状奇特,或许它们就藏着高产的秘密,能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希望。他还命人按照王妃纳兰暖玉写的肥料配方制作肥料,为了确保肥料的质量,他亲自监督制作过程。从原料的挑选,到各种成分的配比,他都严格把关,只为能让土地更加肥沃,让作物茁壮成长。
为了制作出最先进的工具,他不辞辛劳,亲自踏上了拜访各地能工巧匠的旅程。他穿越山川河流,走过繁华的城镇,也踏入偏远的乡村。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向当地的能工巧匠请教,拿出王妃纳兰暖玉的图纸,详细地向他们说明设计意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能工巧匠们被他的诚意和对百姓的关怀所打动,纷纷尽心尽力地按照图纸制作改良农具。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挑选了王府中最得力的侍从。这些侍从个个手脚麻利、头脑灵活,在纳兰暖玉开展工作时,他们各司其职。有的侍从帮忙整理堆积如山的资料,将一本本古籍和现代资料分类摆放,方便纳兰暖玉随时查阅;有的侍从外出收集信息,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打听各地的农事经验和最新的农业动态,为纳兰暖玉的研究提供最及时的情报。在众人的全力协助下,纳兰暖玉在农业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向着解决百姓温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此后的日子里,京城郊外那片广袤无垠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欧阳瀚宇和纳兰暖玉的身影。在烈日炎炎的时节,那骄阳似火,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每一寸土地都被晒得滚烫,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而在微风拂面的时刻,轻柔的风带着田间花草的芬芳,那清新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钻进人们的鼻腔,给人带来丝丝慰藉,驱散了劳作的疲惫。无论何种天气,他们总会一同前往,脚步坚定而执着。
两人身着朴素的粗布衣衫,衣角在风中轻轻飘动,那简单的服饰在风中微微摆动,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穿梭在忙碌的农民之间,与周围劳作的农民毫无二致,全然不见王爷和王妃的架子。他们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满是亲切,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距离感。
他们与农民们围坐在田埂上,田埂边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热烈而奔放;粉的像霞,柔美而娇艳;白的像雪,纯净而洁白,五彩斑斓的花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泥土散发着质朴的气息,那是大地特有的味道,混合着青草的青涩、庄稼的清香以及阳光的温暖,让人倍感亲切。欧阳瀚宇微微前倾,身体重心向前,仿佛想要更贴近农民们的生活,目光专注地看着农民们,眼神中满是关切,认真倾听他们讲述在耕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纳兰暖玉则不时轻轻点头,手中握着纸笔,详细记录下关键信息,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农民们倾诉着土地贫瘠,播下的种子难以吸收足够的养分,只能在贫瘠的土壤里艰难生长,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得不到充足的奶水,瘦弱而无力;水源匮乏,庄稼常常在干旱中苦苦挣扎,叶片枯黄,毫无生机,像是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还谈到气候多变,时而暴雨成灾,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带着无尽的破坏力,瞬间淹没了大片农田,让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毁于一旦,他们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时而干旱无雨,土地干裂出一道道狰狞的口子,仿佛在绝望地呼喊着甘霖,农作物生长大受影响,整个田野都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面对新的种植方法和改良农具,农民们起初满脸疑惑,彼此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半信半疑。毕竟祖祖辈辈都沿用着传统方式,这些新事物实在让人难以轻易相信。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犹豫和担忧,担心新的方法会让他们的努力白费。但看到王爷和王妃不顾烈日暴晒,不辞辛劳地反复讲解、示范,亲自参与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农民们渐渐被这份诚意打动,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那一丝希望如同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给了他们勇气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