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谈判继续。鞑靼使节故技重施,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言语间尽是傲慢。朱标却不再像昨日那般针锋相对,而是以退为进,避重就轻。
朱标对于鞑靼内部各部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可谓了如指掌,他清楚地知晓这些部落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与纷争。而此次前来谈判的使节们,虽然表面上代表着整个鞑靼,但实际上他们各自心怀鬼胎,根本就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标心中早已定下妙计。只见他面带微笑,言辞温和地说道:“使节大人们一路奔波劳顿,实在辛苦啦!”那语气亲切自然,宛如邻家兄长一般,让人不禁心生亲近之感。接着,他话锋一转,继续道:“本宫心里明白得很呐,诸位此次出使绝非轻松之事。毕竟各部族之间意见分歧严重,要想达成一致,实乃困难重重啊。”
说到此处,朱标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众使节。那目光犹如闪电,似乎能够直接穿透人的内心深处。他缓声道:“本宫当然也能理解,各位使节都希望为本部族谋取到最大程度的利益,这本就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然而,正所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唯有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方为长远之道。倘若一味地固执己见、强行索取,到头来恐怕只能落个两败俱伤的下场,对谁都没有好处呀。”
鞑靼使节闻言,神色微变。朱标这番话正戳中了他的痛点。他此行确实压力巨大,各部族首领都对他寄予厚望,若是不能带回满意的结果,他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
朱标见他有所动摇,便趁热打铁,抛出一些可行的合作方案,既顾及了鞑靼的利益,又维护了大明的尊严。
鞑靼使节原本以为朱标年轻可欺,没想到他竟如此老练,对蒙古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他心中暗自佩服,态度也逐渐软化下来。
经过几番磋商,双方终于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约定择日签订正式条约。
馆驿内,气氛轻松了许多。朱标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举起酒杯,向鞑靼使节敬酒:“预祝我大明与蒙古永世修好!”
夜深人静,朱标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挑战。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侍卫匆匆走进营帐,神色慌张:“殿下,大事不好……”
侍卫的话音未落,便将一份奏章递到了朱标面前。朱标展开一看,眉头瞬间紧锁。
奏章上,赫然是国内一众保守大臣联名上书,反对他与鞑靼的和谈计划,言辞激烈,几乎是指责他“引狼入室。”
“这些老顽固!”朱标低声咒骂一句,手中的奏章被他捏得有些变形。
朱标深知,国内的保守势力一直对边疆问题持强硬态度,认为任何与外族的妥协都是软弱的表现。他本想通过外交手段为大明争取更多发展时间,但没想到国内的阻力如此之大。
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进来禀报:「殿下,王边境守将求见。」朱标心中一动,王边境守将此时前来,定是为了此事而来。
朱标深吸一口气,说道:“请他进来。”
王边境守将快步走进营帐,面色凝重,显然是受到了朝廷保守大臣的影响,他向朱标行礼后,直言道:“殿下,边境将士皆认为与鞑靼和谈乃是纵虎归山之举,请殿下三思。”
朱标望着王边境守将,内心波澜起伏。国内的反对声音、边将的质疑,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
朱标知道,若不能平息这些反对声音,他的外交努力将功亏一篑。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遥远的京城方向,目光深邃。
朱标知道,京城内也定是暗流涌动,保守势力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必须尽快回到京城,亲自处理此事,否则,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即刻启程回京!”朱标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夜色渐浓,营帐内的烛火摇曳,将朱标的影子拉得很长。朱标低头看着手中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大明周边的各个国家和部落,他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京城的位置上。
朱标心中盘算着回到京城后,该如何应对那些老顽固,如何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工作。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谈判,更是一场与旧观念的博弈。
突然,朱标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帐外传来,“太子殿下,可否借一步说话?”声音的主人,正是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