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徐氏百度百科 > 无辜的徐粲(第2页)

无辜的徐粲(第2页)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公元200年,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不幸英年早逝。趁着这孙氏政权的中枢正在进行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那些居住在建安等县、原本隶属于冶县地域的山越人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他们再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斗争。刚刚接过权杖的孙权眼见局势不稳,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当机立断,派遣麾下猛将贺齐出马,率领大军对建安等地发动了第二次军事行动。一时间,风云变色,战火纷飞,整个福建地区都被卷入了这场激烈的冲突之中……

公元203年,正值建安八年,这一年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在会稽郡南部的建安、汉兴、南平一带,强族首领们蠢蠢欲动。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人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旗,他们各自率领着一万多人马,气势汹汹地聚集在了一起。这些军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经过精心部署,形成了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防线。

为了确保战略布局的严密性,他们还派遣了吴五带领本部六千精兵驻扎在大潭地区,负责防守要冲;同时,又派出邹临同样率领六千人马屯驻于大潭南面的盖竹。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保卫位于东部的冶地政治中心——建安。

然而,山越兵却毫不示弱,他们率先发动攻击,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果敢的决心。屯驻在盖竹和大潭的一路人马,犹如猛虎出山一般,迅速越过雄伟险峻的武夷山,向着余汗方向疾驰而去。而另一路由洪明和洪进率队的大军,则如狂风暴雨般猛烈地攻打汉兴。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局面变得异常紧张和危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权果断下令,任命南部都尉贺齐为统帅,前往征讨叛乱之敌。同时,他传令各个县紧急出兵五千名士兵,并要求县令和县长亲自率领所属部队,统一听从贺齐的指挥调遣。

贺齐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当他率领部队抵达余汗时,发现前方山越军严阵以待,人数众多且士气高昂。考虑到自身兵力相对较少,如果贸然深入进军,很有可能会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从而导致退路被截断。因此,贺齐当机立断,决定暂时停止前进,先稳住阵脚再做打算。

随后,贺齐下达命令,让松杨县长丁蕃率领其所部留在余汗,加强当地的防御力量,以防备山越军可能发起的突袭。丁蕃认为,自己原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如今成为他的部属,受其指挥,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贺齐坚决执行军法,斩首丁蕃,于是全军上下,无不震惊,没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贺齐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后方,然后亲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连连大败洪明等将,并临阵斩杀洪明,迫使洪进、吴免、苑御、华当四将全部投降。贺齐又乘胜率军打败驻扎在盖竹的吴五,然后,军锋又转向大潭打败山越军,迫吴五、邹临也投降。

这一仗讨平东冶地,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统治秩序。孙权拜贺齐为平东校尉。重新恢复了名为汉廷、实为孙吴在东冶地所立的各个县。

贺齐最后进军东冶地政治中心建安,在旗山设立了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并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属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各编配士兵五千,统归他本人指挥。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贺齐率军又转讨上饶,并分建安之桐乡地,设立建平县。

林历扬名

公元208年,正值建安十三年,风云变幻之际,贺齐因其赫赫战功而荣升威武中郎将一职。然而,就在这同一年,东吴境内的丹阳郡却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黟县和歙县两地频繁爆发由地方强族挑起的反叛事件,使得当地局势愈发紧张。

当时,孙权的主力军正在全力围攻合肥,分身乏术。为了确保国内局势的稳定,他当机立断,派遣贺齐率领所部军队迅速赶赴叛乱之地予以镇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山越部落的头领们纷纷率众而起。其中,歙帅金奇统率着多达万户的山越民众,据守于地势险要的安勒山;另一边,另一位头领毛甘也不甘示弱,同样带领万户之众屯驻在乌聊山。而最为棘手的,则要数黟帅头领陈仆以及祖山等人,他们更是纠集了两万户兵力,牢牢占据着林历山(位于黟县南部)。这座林历山四周皆是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达数十丈之巨,山间道路狭窄危险,仅能容纳单人通行。如此险峻的地形让叛军能够居高临下地俯瞰下方,易守难攻之势尽显无疑。

面对这般艰难险阻,贺齐及其麾下官兵多次发起强攻,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陈仆与祖山这两位山越头领凭借天险顽强抵抗,每当贺齐的军队靠近时,他们就从高处投掷巨石,给进攻方造成巨大伤亡。久而久之,贺齐一方的将士们忧心忡忡,对于如何攻克眼前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感到束手无策。贺齐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年轻猛将,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贺齐却毫无倦意,他深知要想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必须对地形有深入的了解。于是,他决定趁着夜色亲自去探查一番。在微弱的月光映照下,贺齐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山林之间,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势地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觅,贺齐终于发现了一条山越人未曾设防的隐秘小道。这条小道蜿蜒曲折,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如果不是他这般细心之人,恐怕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贺齐心生一计,立即挑选了一批身手矫健、勇猛无畏的士兵,并给他们配备了锋利的铁戈。

当夜深人静之时,贺齐率领这支精锐部队悄悄地沿着那条隐蔽的小道前进。他们行动迅速而又悄然无声,如同鬼魅一般接近了山峰。到达山脚后,士兵们手持铁戈奋力劈砍山石,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道通往山上的阶梯。随后,他们又巧妙地利用垂下的布匹相互援助,艰难地攀爬而上。

就在陈仆和祖山还沉浸在睡梦中时,贺齐所带领的士兵已经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一时间,四周鼓声大作,号角长鸣,喊杀声震耳欲聋。陈仆和祖山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甚至顾不上坚守扼守的山道,匆忙逃回了自己的大营。

此时,吴大军见时机已到,立刻登上山顶,向着敌人的营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士兵们个个奋勇当先,势不可挡,很快就突破了敌军的防线。在激烈的厮杀中,叛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彻底击溃。此役共斩获首级七千余颗,可谓战果辉煌。

与此同时,歙县的金奇和毛甘眼见大势已去,也率领部下投降。至此,贺齐大获全胜,成功地平定了整个黟、歙地区。

此次战役,贺齐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为后世的将领们在山地作战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贺齐的这次胜利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定丹阳之后,贺齐经过深入调研和缜密思考,再次向孙权呈上一份详细而深刻的表章。他在表中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将歙县划分为新定、黎阳、休阳三个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指出连同黟县、歙县以及始新县在内,一共形成六个县。这份建议得到了孙权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基于此,孙权当机立断,决定从原有地域中划分出这六个县,设立新都郡。同时,鉴于贺齐在平乱中的卓越表现以及对地方治理的深刻见解,孙权任命贺齐担任新都郡的太守一职。郡治所在地选定在了始新县,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对整个郡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统治。此外,为了表彰贺齐的功绩,孙权还特别加授其为偏将军。

公元209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的时候,贺齐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始着手在灵岩山的山麓处兴建新都郡城。他亲自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座城池依山傍水,布局合理,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而且内部设施完备,成为当时江南地区一座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时光荏苒,到了公元211年,即建安十六年,吴郡余杭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乱事件。当地百姓郎稚纠结起自己的宗族势力,公然造反作乱,成为一方寇匪。他们的行为迅速引起了周边民众的恐慌,短时间内便吸引了数千人加入其中,使得叛乱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贺齐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出征征讨。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贺齐所部很快就取得了重大胜利,一举击败了郎稚及其叛军。这场平叛战役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的稳定,也让贺齐的威名远扬。上述记载表明,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要在余杭县增设一个临水县。贺齐领受命令准备返回始新郡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他即将启程踏上归途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孙权竟然亲自现身前来给他践行!现场鼓乐喧天,歌舞升平,好不热闹。孙权慷慨地赏赐给贺齐一辆华丽的车子以及一匹神骏非凡的宝马良驹。当这场盛大的宴席落下帷幕之时,孙权热情地邀请贺齐登上自己那辆尊贵无比的御车,但贺齐却惶恐不已,连连推辞,表示万万不敢承受如此殊荣。然而,孙权心意已决,他唤来身边的侍从,硬是将贺齐搀扶到了御车上。紧接着,孙权又下令让众多吏卒与骑兵在前方开路护驾,整个场面隆重庄严,仿佛就是孙权本人在郡中举行重要典礼一般。孙权面带微笑,凝视着这支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感慨万千地说道:“人生在世,必须竭尽全力去拼搏奋斗,如果不能日积月累地付出艰辛勤劳,积攒下卓越的功勋业绩,那么这般无上的荣耀绝对是无法企及的啊!”直到马车缓缓行驶出一百多步远之后,孙权这才转身离去。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时候。此时,豫章郡东部地区的百姓之中出现了一股骚乱的浪潮。彭材、李玉、王海等人纠集在一起,兴兵造反,沦为盗贼,他们的势力迅速扩张,很快便聚集起了一万多人的庞大队伍。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贺齐毫不畏惧,毅然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平乱。经过一场激烈血腥的战斗,贺齐最终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不仅将为首作恶的元凶绳之以法,予以诛杀,而且还迫使其余那些参与叛乱的贼众纷纷归降。随后,贺齐对这些投降的人员进行了精心筛选。他把其中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之人招募进了自己麾下的军队,使其成为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而对于那些相对较弱或者不太适合从军作战的人员,则妥善地安排他们回到本县,编入普通民众户籍,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由于贺齐在此次平叛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官职得以晋升,荣升为奋武将军。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风云变幻之际,东吴之主孙权亲率大军征讨合肥,欲一展雄图霸业。然而,曹军将领张辽却宛如猛虎出山,自城中悍然杀出,其势锐不可当。一时间,吴军陷入被动,战况岌岌可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贺齐挺身而出,率领麾下兵马奋勇迎敌,坚决阻击张辽的凶猛攻势。不仅如此,他还成功收回了徐盛在战斗中被刺伤时不慎丢失的长矛,为吴军挽回了些许颜面。

随着战局的发展,孙权见形势不妙,果断下令退兵。岂料,此时的张辽并未打算放过他们,而是趁胜追击,率军如疾风般猛扑而来。孙权一路撤退,直至抵达逍遥津。面对眼前宽阔的河水和追兵的逼近,情势愈发危急。关键时刻,孙权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急策其所乘之骏马,奋力一跃,竟奇迹般地腾越而过。

所幸,贺齐早已率领三千精兵在逍遥津南岸严阵以待,及时接应到了孙权一行。正是因为有贺齐的接应,孙权方才得以侥幸逃脱此劫。

脱险之后的孙权登上大船,心情稍稍平复。在宽敞的船舱内,他摆下宴席,与众将共饮庆功酒。正当众人开怀畅饮之时,贺齐突然离席而出,径直走到孙权面前。只见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道:“主公啊,您贵为一国之尊,身份无比尊崇,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万分小心谨慎。今日之事,实乃凶险至极,差一点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咱们这些作为部属的,一个个都吓得心惊胆战,仿佛天崩地裂一般。恳请主公能将此次经历视为刻骨铭心的教训,终生铭记于心,切莫再重蹈覆辙!”

孙权听闻此言,深受触动。他连忙站起身来,亲自走上前去,轻轻地为贺齐拭去脸上的泪水,满怀愧疚地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实在惭愧不已。此次教训,朕定当深深铭刻于心中,绝不仅仅只是书写在束身的大带上而已。日后行事,必当慎之又慎,以不负众望。”言罢,君臣二人相视良久,眼中皆流露出坚定之色。

公元216年,正值建安二十一年,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在鄱阳一带,百姓们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尤突的人物出现了,他心怀不轨,竟然接受了曹操赐予的印绶,并借此煽动当地百姓起来作乱。一时间,陵阳、始安和泾县等地纷纷响应尤突的号召,叛乱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