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乔之,南朝宋官员,是徐羡之之子,娶宋高祖第六女富阳公主,官至竟陵王文学。
富阳公主刘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第六女,下嫁徐羡之之子徐乔之。徐羡之谋反,徐乔之及弟弟徐乞奴一同被诛杀。
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生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史称宋武帝。
刘裕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刘裕就在这里出生。
刘裕出生在晋哀帝兴宁元年三月十七日(363年4月16日)的晚上,家里贫困潦倒,母亲在生下他后因病逝世。父亲刘翘没办法请乳母给刘裕哺乳,曾想要抛弃他,是刘裕的姨母为他哺乳并养育了他。
刘裕长大成人后,身高七尺六寸,有不一般的刚正气概,还有着远大志向,不注重行为,不修养品性,但对待继母很孝顺。[1]因家境贫寒,刘裕以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他只认识一些文字,为了多赚钱养家而染上赌博的恶习,曾因为赌博樗[chu]蒲(一种棋类游戏)而输光家产,被当时的人鄙视。只有出身琅琊[yá]王氏的王谧赏识他,曾当面称赞他会成为一代英雄。刘裕后来因赌博欠了刁逵社钱三万(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元),由于长时间还不上,被刁逵抓起来,王谧暗中用自己的钱代他还上,刘裕才得到释放,为此刘裕感恩在心。
镇压孙恩
刘裕刚参军的时候担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起义军领袖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晋朝廷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东南镇压起义军。刘裕后在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十二月,刘牢之率领军队来到吴地,让刘裕带领几十个人侦察起义军的动向。刘裕在侦察时刚好遭遇几千名起义军,陷入死战,后在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其骑兵主力的帮助下得以击退起义军,刘裕乘胜追击收复山阴(今浙江绍兴),孙恩逃跑隐匿到海上。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风云突变,孙恩率领着他那汹涌澎湃的起义大军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一举攻占了会稽郡,并残忍地杀害了谢琰。一时间,朝野震惊,人心惶惶。然而,正义之光并未就此熄灭。同年十一月,刘牢之挺身而出,再次统率雄师东征,誓言要剿灭孙恩这股祸乱之源。经过一番激烈鏖战,孙恩终不敌刘牢之的威猛之势,只得仓皇败退。此后,刘牢之屯驻在上虞,以防孙恩卷土重来。同时,他派遣智勇双全的刘裕前往句章城戍守。
句章城,这座小城城墙低矮,兵力匮乏,与来势汹汹的孙恩大军相比,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但刘裕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一次又一次地亲率部众冲锋陷阵,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硬是将起义军屡屡击退,使其无法越雷池半步。无奈之下,孙恩只好率众退回浃口暂作休整。
当时参与东伐之战的众多将领们,其麾下士兵军纪涣散,在所经之地肆意劫掠百姓财物、奸淫妇女,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唯有刘裕所统领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宛如一股清流,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初春,乍暖还寒之时,孙恩贼心不死,妄图一雪前耻,多次调集重兵围攻句章城。然而,每一次进攻都遭到了刘裕顽强的抵抗,均以失败告终。孙恩深知此城难以攻克,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在三月,他改变策略,挥师北进,转而攻打海盐县。见此情形,刘裕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放弃句章城,率军紧追不舍。
海盐县令鲍陋得知刘裕前来驰援,喜出望外,赶忙派出自己的儿子鲍嗣之带领一千名吴地士兵充当前驱部队。然而,刘裕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吴人士兵并不擅长陆地上的战斗,便下令让他们负责殿后。可惜的是,鲍嗣之年轻气盛,立功心切,全然不顾刘裕的军令,执意冲在了最前面。当夜刘裕安排奇兵,加倍购置旗鼓用以疑惑起义军,第二天作战,伏兵出发,孙恩撤退,鲍嗣之连忙追赶却遭遇埋伏而被消灭。刘裕一边后退一边作战,并用计让起义军怀疑还有埋伏而离去。
刘裕后来在海盐县城故址筑起城池,起义军连日攻打海盐城,城里的士兵不多,刘裕就挑选几百人组成敢死队冲出海盐城。起义军因被震慑而溃不成军,大帅姚盛也被斩杀。刘裕虽然接连取得胜利,但考虑到双方兵力差距大,于是佯装弃城逃跑,引诱起义军进入海盐城,趁着起义军放松戒备的时候,刘裕带领士兵发起突袭,大败起义军。
六月,孙恩带领十几万人马沿海路进军,准备突袭丹徒(今江苏镇江)。刘牢之还驻守在山阴,京城震动。刘裕听闻此事,日夜赶路,和起义军同时到达丹徒。当时刘裕和起义军兵力悬殊,加上长途赶路将士疲劳,而丹徒的守军又没有斗志。孙恩率领几万人马击鼓呐喊攻打蒜山,蒜山居民拿起扁担准备抵抗。刘裕带兵出击,大败起义军,孙恩虽然被打败,但凭借着人多的优势径直向京城进攻。因战船高大,且遭遇风暴难以前行,用了十天才到达白石。
不久之后孙恩得知刘牢之已撤回京师,朝廷已有防备,就转而向郁泌进攻。八月,朝廷加任命刘裕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率领水军追击孙恩到郁洲,又大败起义军,逼得孙恩向南逃跑。十一月,刘裕在海盐又一次打败孙恩。从这以后,他三次交战都取得胜利,俘虏上万起义军,而起义军因为饥饿疾病瘟疫等死了一半以上的人,于是从浃口撤至临海。刘裕带领水军趁胜追击孙恩,孙恩害怕被抓,于是在临海(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投海自尽。
平定桓玄
为了镇压孙恩那来势汹汹且规模浩大的起义势力,晋朝廷可谓是倾尽了全力,投入了不计其数的兵力与之展开激烈对抗。然而,如此巨大的军事消耗却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京城的防守力量变得异常薄弱,形同虚设。与此同时,远在荆州之地、对江南富庶地区虎视眈眈已久的桓玄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寒风凛冽,旌旗猎猎作响。骠骑将军司马元显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向西挺进,目标直指桓玄。而另一边,桓玄也毫不示弱,亲自统率着荆楚一带久经沙场的强大军团,一路向南疾驰而去,矛头直指向元显所部。
面对桓玄咄咄逼人的攻势,元显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去抵御。与此同时,年轻有为的刘裕则作为得力助手一同出征,跟随在刘牢之左右。刘牢之率领着麾下的众多将士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最终抵达了溧洲。就在他们严阵以待之时,桓玄的部队如汹涌潮水般涌至。
眼见敌军已近在咫尺,刘裕心急如焚,当即向刘牢之请战,欲主动出击迎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牢之竟然断然否决了刘裕的提议,并心生一计,打算派遣自己的儿子敬宣前往桓玄营地,试图通过谈判求和来化解这场兵戎相见的危机。
对于刘牢之的决定,刘裕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皆表示强烈反对,两人苦苦劝谏,但刘牢之却犹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果不其然,桓玄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强大的军力,迅速突破防线,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京城。得手后的桓玄并未善罢甘休,而是痛下杀手,残忍地处死了元显。随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刘牢之,表面上任命其为会稽内史,看似给予了一定官职,实则是明升暗降,趁机剥夺了刘牢之手中握有的兵权。
刘牢之得知这一变故后惊恐万分,深知自己已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到了拉刘裕入伙,一同前往广陵起兵造反。然而,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此时桓玄刚打下京师,正是风头无两、士气如虹之际,若贸然行动,只怕是以卵击石,难以成功,于是果断地拒绝了刘牢之的邀请。话说那刘牢之发起起义之后,由于种种缘故渐渐失去了民心,这使得他内心愈发惶恐不安。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恐惧与日俱增,最终竟令其走上了绝路——自缢身亡。
此时的何无忌茫然无措,完全不知应当去往何处。思来想去,他决定向刘裕请教一番。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说道:“现今桓玄骄纵蛮横、自以为是,想必一定会启用我们这些可用之人。依我之见,不如你我一同返回京口。倘若桓玄能够谨遵臣子之道,顺从当今圣上,那么咱们便归降于他;可要是他胆敢肆意妄为,不把皇上放在眼里,那咱俩就联手起来共同讨伐这个乱臣贼子!”
果不其然,桓玄派遣他的堂兄桓修去镇守丹徒,而刘裕则被委以重任,担任起了中兵参军一职。
时间来到元兴二年(公元403年)的十二月,桓玄终于按捺不住野心,一举夺得了皇位。刘裕也只得跟随桓修入朝觐见新皇。当桓玄亲眼见到刘裕时,心中不禁暗暗惊叹:此人气度非凡,实乃人中豪杰啊!正因如此,桓玄对刘裕更是恩宠有加。
然而,桓玄的妻子刘氏却有着一双慧眼,善于识别人才。她屡次告诫桓玄说:“那刘裕言行举止间皆透露出一股非凡之气,绝非甘心久居人下之辈。您还是趁早想办法将他铲除,以免日后养虎为患呐!”但桓玄一心想着借助刘裕的才能去攻占中原地区,故而并未采纳妻子的谏言。同时,桓玄称帝后为消除隐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兵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正在桓玄盘算之际,刘裕也在暗中计划讨伐桓玄。他召集何无忌、刘毅等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京囗、建康准备随时起事。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召集北府兵残余的人马在京口起义,歼灭了桓楚在京口的兵力,杀死桓修。随后众人推举刘裕做盟主,并将消息传达出去,各个地方纷纷响应。得知刘裕起义后,桓玄每天忧心忡忡,想不出办法来应对。有人认为不必担忧力量弱小的刘裕等人,桓玄却称赞刘裕是雄才,他认为刘毅家无多少储蓄,却大方捐出百万;何无忌和他舅舅刘牢之也很像,他们联合起来共举大事不是没有可能成功。桓玄先派手下猛将吴甫之和皇甫敷率精兵抵御刘裕,结果都被刘裕打败并杀害。三月,刘裕攻打覆舟山,并派遣弱兵登山,拿着旗帜分别在不同的道路上行走,营造出四周有很多士兵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军里很多原本是北府军,面对刘裕时都没有战斗的欲望,刘裕于是带领全军以火攻大败桓玄的守军,而桓玄也被逼弃城往西逃跑。
掌领朝政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风云激荡,局势变幻莫测。时间来到了三月壬戌日(即3月31日),对于刘裕而言,这一天无疑是其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那个时代,权力与地位的争夺激烈异常。然而,正是得益于王谧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大力举荐和支持,刘裕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他被委以重任,出任使持节一职,这个职位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和责任。不仅如此,他还兼任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这八个州的全部军事事务,成为掌控一方兵权的要员。与此同时,他又获封镇军将军及徐州刺史之职,可谓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自这一刻起,刘裕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星,闪耀在东晋末期的天空之上。他手中紧握的军事重权,让他成为各方势力瞩目的焦点。然而,当时的东晋末年却深陷政治乱局之中。朝廷之内,百官们肆意妄为,放纵不羁,全然不顾纲纪国法;而在民间,各个行业也因疏于有效管理而日渐衰败,秩序荡然无存。面对这般混乱景象,桓玄也曾试图力挽狂澜,整肃不良风气,但无奈众人对他的政令置若罔闻,使得改革之举举步维艰。
然而,刘裕的出现却给这个混乱的局面带来了一丝转机。他以身作则,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威严来约束宫廷内外的人们。那些原本懒散怠工的官员们,在感受到刘裕的严厉之后,纷纷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只用了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整个社会的风气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