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品有可能会改变,但是化工产品绝对会继续存在,人类社会离不开化工产业,这一点只要是个人都清楚。
只是他们能不能转型成功还未可知,毕竟在化工领域,麒麟基础工业集团的实力是最强的,不仅体现在资金体量上,还体现在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上。
不说其他,就是国内庞大的化工市场,麒麟基础工业集团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他们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发展速度非常迅勐。
这些想要转型的能源巨头,能否在麒麟基础工业集团这个超级化工巨头面前突出重围,谁也不好说,不过他们的股票价格倒是提振不少,挽回了部分投资者的信心。
至于想要下注研发可控核聚变的能源企业,大家反而不太看好,麒麟能源工业集团能够研发出来,并不代表他们就能立即研发成功。
如果按照传说中的那样拖个50年,估计黄花菜都凉了,全球能源市场还有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大家都持悲观态度。
麒麟能源工业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企业,他们的实力有目共睹,在能源技术领域,绝对是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这点没有任何人质疑。
他们能够研发出可控核聚变并且商业化运营,不代表其他能源企业就行,就算是想要彷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像他们的太阳能电板,也出口了不少,但是至今也没有企业宣称能够拿得出手与之匹敌的产品,这还是他们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技术指标的情况下。
目前太阳能发电领域努力的方向还是硅半导体技术,和麒麟能源工业集团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倒不是他们不想沿着麒麟能源工业集团的路数来,而是做不到。
随着这些打前哨的记者纷纷带着所见所闻回去之后,没过多久就有不少的国家派遣自己的能源有关官员前来参观。
说是参观实际上却是想要就可控核聚变商业建设进行合作,第一批过来的都是能源进口国,他们引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发电设施,完全没有心理压力。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有两点阻碍,第一点就是发电成本,或者说是价格,如果价格比化石能源发电价格还要高,可能就没法继续进行了。
这一点麒麟能源工业集团自然也明白,虽然大家都说要维护地球环境,实际上还是要根据自身利益考量,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当然麒麟能源工业集团也不愿意弄得太便宜,这样自己的利益就受到损害,因此给的成本报价定在了03元每千瓦时。
加上合理的利润空间,上网电价基本上在04元每千瓦时,这个价格虽然比部分国家的化石能源发电要贵,但是也没有贵太多。
对化石能源进口的国家来说,这样的电价,反而比原本的电价具有优势,竞争力更加强悍。
第二点就是安全性,虽然可控核聚变没有核裂变辐射严重,但是氘和氘核聚变还是存在一定的核污染,只是量比较少而已。
不管量再少,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可能一番诸多问题,因此安全性也是各国引进可控核聚变的重要考虑因素。
显然在这方面,麒麟能源工业集团有绝对自信,他们拿出来的技术,本就出自叶子书的手,必然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安全性绝对能够保障。
然后是合作模式,麒麟能源工业集团提供了两种合作模式,第一种就是由他们自己投资,这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国家来说,是个很好的合作模式。
可以让这些国家不用自己投入大笔的资金进行建设,一座可控核聚变发电设施需要投资规模起步就是上千亿宇宙币。
一般国家想要投资,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特别是对一些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自己投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第二种就是由这些国家自己投资,麒麟能源工业集团建设和运营服务,作为核心能源技术,运营必须要交给麒麟能源工业集团,避免技术泄露。
当然,对外的说法就是保证运营安全性,避免不当操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反正在这方面麒麟能源工业集团不会松口。
其实不管是他们自己投资,还是有这些国家投资,电力成本基本上没多少差别,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够很好保证麒麟能源工业集团自身的利益。
从收益速度来说,他们其实是喜欢这个国家自己投资建设,这样收回的资金速度更快,后续面临的麻烦也要少很多。
这种巨大的投资,肯定不是一次性就能坦诚,当前阶段不过是接触性商谈而已,后续如果有意合作的话,还需要经历更多的谈判过程。
叶子书对此并不太关心,这种级别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过是星际舰船核动力技术的过渡技术而已。
要不是需要进行部分技术的验证,还有不全技术发展路线的缺失,以及具有较高的商业运用价值,他都不会拿出来。
毕竟氘和氘可控核聚变的能量释放较低,而且还伴有一定的中子释放,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唯一的优点就是原料丰富。
其实和这座可控核聚变一起建设的还有氦3和氦3可控核聚变,反应条件比这个要更加的苛刻,目前还没有完成建设。
中间其实还有氘和氚为原料的可控核聚变,被叶子书合并到氘和氘可控核聚变体系内,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太高了,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来。
因此麒麟能源工业集团的这座公开的可控核聚变商业设施,也是可以使用氘和氚材料进行聚变反应。
只是目前氚材料的价格非常昂贵,自然界中很难找到,目前一般都是通过裂变反应来讲氘变成氚,污染更严重,而且成本更高,完全没有必要。
更何况氚本身就具备放射性,半衰期为12年多点,不能长期存储,而且还具有辐射,管理和存储成本都比较高。
除非是氦3和氦3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然还是氘和氘可控核聚变来的比较实在,至于输出能量低,可以多使用点材料就是了,反正氘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丰富。
而用在星际舰船上的核聚变技术,都和这些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采用了冷聚变技术,和热聚变的技术体系完全不同。
热聚变不管技术再先进,体积都不会太小,原因就是反应过程非常激烈,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太多的配套设施,光是超强磁场装置的体积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