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头上戴着的头盔,顶部有着尖锐的棱刺,宛如独角兽的角,在战斗中可用于撞击敌人,给敌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头盔的护面放下时,只露出一双冷峻的眼睛,眼神中透着冷酷与威严。
手中的长枪更是令人胆寒,枪杆由精铁打造,坚硬而又不失韧性,握在手中有着沉甸甸的质感。
枪尖如同寒星般锐利,闪烁着嗜血的寒光,在阳光下折射出死亡的气息。
枪缨是鲜艳的红色,像是用鲜血染就,随着御林军的行动而飘动,仿佛是死神在舞动着自己的旗帜。
他们的脚步整齐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那声响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更增添了几分紧张感。
他们眼神冷峻,面无表情,犹如冷酷的行刑者,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像是死神的镰刀。
御林军迅速将林正团团围住,那包围圈密不透风,如同铜墙铁壁。
林正见状,像疯了一般扑向李启的龙椅方向,口中高呼:“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定是有人栽赃啊!”他的双手在空中乱抓,像是溺水之人在拼命抓取救命稻草,眼神中满是绝望和不甘,脸上满是惊恐的神情,内心被恐惧和求生欲占据。
当林正被御林军像拖死狗一般拖走时,李启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指节泛白。
他的嘴唇紧抿着,似乎在努力压抑着内心复杂的情绪。
他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被拖走的林正,眼神中交织着决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忍。
周围大臣们看到这一幕,有的低下头,似乎不忍目睹这一场景;有的则偷偷看向李启,试图揣测帝王的心思;还有的脸上露出庆幸的神色,庆幸自己没有卷入林正的事件当中。
“将林正及其同党,全部拿下!”李启威严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不容置疑,“朕要让他们知道,背叛的代价!”
随着李启一声令下,御林军立刻将林正拖了下去,其他几名与林正勾结的大臣也被一并控制起来。
整个大殿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大臣们噤若寒蝉,紧张的呼吸声清晰可闻,这压抑的氛围仿佛实质化的绳索,紧紧捆绑着每个人。
李启缓缓起身,走到大殿中央,他的目光如寒星般锐利,所到之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
“朕知道,你们中还有人心怀鬼胎,妄图动摇朕的统治。朕在此警告你们,若胆敢以身试法,林正就是你们的下场!”
他话音刚落,大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士兵疾步跑入殿内,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陛下,所有与林正勾结的逆贼,已全部控制!”
李启满意地点点头,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转过身,看向那些噤若寒蝉的大臣们,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轻声说道:“诸位爱卿,还有更多的好戏,在后面呢……”
张肃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举定能震慑宵小,稳定朝纲。”张肃对李启的忠诚源于多方面因素。
张肃出身寒门,家族世代饱受贫困之苦,他自幼便立志要改变家族命运。
先皇发现他的才能,给予他入朝为官的机会,这对他和他的家族来说如同再造之恩,他发誓要以忠诚回报。
李启登基后,不仅继承先皇的仁德,还对张肃格外敬重,多次采纳他的建议,让他得以在朝堂施展抱负。
而且张肃深信李启是能引领大齐走向繁荣昌盛的君主,只有追随他,才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随即转向群臣,语气沉稳而有力:“诸位大人,当以国事为重,切勿被奸人蛊惑。陛下仁德,定会明察秋毫,还尔等一个公道。”张肃的话语如一颗定心丸,让原本惶惶不安的臣子们渐渐平静下来。
他们纷纷表示忠心,誓死效忠大齐,效忠李启。
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由紧张压抑转为庄严肃穆。
御花园中,李启负手而立,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宫殿,心中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