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寒门掌机要 > 第十九章 新式机械(第1页)

第十九章 新式机械(第1页)

八月初十日,清晨时分。城北农庄外晨雾未散,农庄四周却已是一片喧嚣。

此时刘昭负手立于院外一处土坡之上,望着各队护卫按昨夜部署各赴其位,统一的靛蓝色号衣在朝阳下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按照刘昭的部署,前队驻守纺纱工坊,后队驻守织布工坊,右队把守肥皂工坊,左队散入燕州城布铺,保护城中的棉布生意,中队驻守在城北农庄大院。

如此,各处工坊、生意便都有了武力保障,虽然各处离得很近,纺纱工坊和织布工坊甚至都是紧挨着的,但刘昭也将手中人马分散部署,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

此时在农庄的南面,中队队率钱松握着腰间的铁尺跟在陈举身后,粗布短打掩不住钱松鼓胀的臂肌,这农庄佃户出身的队率正盯着十几辆满载木箱的马车,喉结滚动"教头,这些奇怪的铁疙瘩是干什么用的,人家铁匠铺说了可以负责运送,公子为何还要兴师动众的让咱们带人取回来?"

"公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凡事听令即行,不要多问。"

“是,我记下了。”

陈举抹了把额汗,昨夜他带着中队二十多人进城,此刻木箱里传来的金属碰撞声仍震得耳膜发疼。车轮碾过碎石路时,他瞥见钱松用草绳捆紧松动的箱盖——这汉子虽不识字,手上活计却精细得堪比老匠人。

待到陈举等人抵达农庄后,刘昭检查了一下车上的木箱,便让陈举等人将这些零件送到纺纱工坊前的空地上。

“快,卸车!”

陈举大声吆喝着,钱松等护卫挥汗如雨,将一箱箱的零件卸下,然后全部搬运进工坊内。

此时在纺纱工坊的车间大屋内,刘昭正俯身检视摊开的图纸,只见图纸上墨线纵横,珍妮纺纱机的八锭支架,以及飞梭织布机的弹簧滑槽清晰可辨。

“这两样东西放在后世都烂大街了,不过在眼下却是好东西,至少比其他工坊使用的机械效率高很多。”

刘昭心中暗暗想着,一旁赶来的陈举便禀报道"启禀公子,属下在燕州城有名的铁匠铺下了单,按公子给出的图纸打造了这些零件,现已全部运了回来。"

刘昭点了点头,随手打开一个木箱,只见里面的铸铁连杆与桃木齿轮在日光下泛着油光。刘昭指尖抚过一枚带凹槽的铜梭子,这正是飞梭核心部件——在前世那个时代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的弹簧驱动装置,能将纬线穿梭速度提升三倍。

"你可知此物玄妙?"

刘昭突然发问,陈举盯着那铜梭子半晌,憋出一句"不知道,不过比我见过的竹梭子沉了许多。"

刘昭颔首说道"不错。竹梭需双手抛接,两人配合才织尺半窄布;此梭虽然重了许多,但借滑槽弹簧之力,单人即可操控,布幅可达五尺。"

看到刘昭拾起两根檀木导轨比划,陈举这才恍然大悟"难怪箱子里尽是弯铁条,敢情是给梭子铺路的!"

刘昭随即让中队护卫全部进来,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组装。如今纺纱机、织布机的大框架,以及一些寻常零件已经提前在工坊内做好,只是飞梭、滑轨等重要部件是在燕州城内打造的,所以组装起来并不慢。

二十名护卫在工坊内挥锤组装,八根精铁锭翼被嵌入榆木框架,脚踏板连接着带棘轮的传动轴——这正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改良版,传统纺车仅一枚纱锭,此机却可同时纺八股棉线。

同一时间,刘昭将飞梭等部件送到了隔壁织布工坊,那边也正在组装当中,叮当声更密,桃木筘座与铸铁打纬刀咬合,当一道钢制弹簧卡入滑槽时,飞梭"咔嗒"弹射而出,惊得帮忙的护卫连退几步。

暮色四合时,四十架纺纱机与五十架织布机全部组装完毕,并且被部署在两处工坊的车间大屋内。

刘昭在一架新式纺纱机前坐下,轻推脚踏板,八枚纱锭齐转的嗡鸣声惊飞檐下燕雀。

"从明日开始,所有女工进行训练,三天之内必须能够熟练操作这些新式纺纱机、新式织布机。"

"所有女工在操作时,必须背对门窗,护卫在车间大屋附近轮班值守、巡视。"

次日卯时,第一批女工攥着号牌战战兢兢踏入纺纱工坊。她们摸着八根同时吐纱的锭子,有人颤声问"这莫不是蜘蛛精的纺车?"

刘昭也不理会,直接挽袖示范,脚踏板每踩一次,牵伸机构便将棉条拉细半寸,加捻卷绕一气呵成。当见八股棉纱竟比自家纺车快十倍,几个妇人掐着大腿直呼见鬼。

到了下午时分,刘昭带人“转战”织布工坊,这边更是惊呼不断。

只见飞梭在五尺宽的经纱间霹雳般穿梭,打纬刀每刻便织就寸许细布。有多年织造经验的女工们盯着自己两个时辰织出的两丈平纹布,突然捶地大哭——往日这般功夫,她最多织五尺。

"凡泄密者,逐出农庄;盗图者,沉塘!"

黄昏收工时,刘昭立在两处工坊之间的青石台上,身后护卫们高举着火把,火光照亮了女工们苍白的脸。

她们摸着怀里新领的工钱,想起那些会自己奔跑的梭子与同时纺八根线的铁蜘蛛,恍惚间竟觉得这森冷警告比机械更令人胆寒。

当月色浸透农庄大院的时候,刘昭独自坐在屋内,心中暗道"向南安堂定下的棉花是每月三千石,现在四十架纺纱机、五十架织布机还远远不够,要继续采购扩充机械数量才行!"

想到这里,刘昭又琢磨着应该扩建纺纱工坊、织布工坊的车间大屋了,毕竟现在四、五十架机械就已经占据了大半地方。

“明日就让刘耒去招募工匠,在两处工坊的空地上再新建车间大屋,至少也要按照三、四百架机械的规模进行扩建!”

此时窗外秋风掠过农庄周围的工坊,恰似工业革命前夜的悸动,与刘昭心中的雄心内外呼应着,预示了一股新的势力正在快速崛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