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大唐凌烟阁24功臣 > 第58章 行走在刀刃上的宇文化及(第1页)

第58章 行走在刀刃上的宇文化及(第1页)

宇文化及杀害了隋炀帝杨广之后,试图拥立蜀王杨秀为帝。杨秀,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第四子,与隋炀帝杨广同母。

自隋朝建立之初,杨秀便被封为越王,不久后改封为蜀王,并担任柱国、益州刺史、益州总管等重要职务,统辖二十四州军事。杨秀以胆气豪壮、容貌雄伟着称,但他的奢侈浮华和对享乐的追求也为后世所诟病。在镇守蜀地期间,杨秀的一些不当行为,如任用僚人(僚人在隋唐时期被视为岭南地区的夷族之一)做宦官、命人制作浑天仪,甚至传言他企图活剖死囚的胆来制药,这些举动引起了隋文帝杨坚对他的极大不满。

此外,杨秀对杨广篡夺太子之位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也引起了隋文帝的忧虑,担心他可能会起兵造反。而刚得了太子之位的杨广为了打击杨秀,巧妙地利用了杨秀的“爱好”,伪造了杨秀诅咒隋文帝的木偶和檄文,使得隋文帝杨坚对杨秀的怀疑和厌恶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杨秀被废为庶民并被软禁。

杨广继位后,并未放松对杨秀的监视,始终将他带在身边。

宇文化及弑君以后,妄图掌控局势,建立新的政权。他考虑到蜀王杨秀身份尊贵,有一定的号召力,便想立杨秀为帝。然而,他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时的局势复杂多变,各方势力相互交织,每个人都清楚杨秀被囚禁已久,且他与隋炀帝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纠葛。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一致反对立杨秀为帝。

宇文化及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清除潜在的威胁,于是残忍地杀害了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结束了杨修充满波折的一生,终年四十六岁。

然而,这一血腥的屠戮并没有停止,他又把矛头指向了齐王杨暕和燕王杨倓。

齐王杨暕一直以来在皇帝心中就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他因为太多的不当行为,最终引起隋炀帝的猜疑,始终得不到隋炀帝的喜爱,就连此次叛乱,隋炀帝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第一时间,杨广首先想到的是杨暕在幕后指挥的叛乱。

齐王杨暕是隋炀帝杨广的嫡次子(指正室妻子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其母是萧皇后,杨暕被杀时只有三十四岁。杨暕在隋朝建立后被封为豫章王,仁寿年间拜任扬州总管。隋炀帝即位后,进封齐王,历任雍豫二州牧、开府仪同三司。

杨暕曾被视为继承皇位的热门人选,但由于其行为不检点,最终未能如愿。他被描述为骄纵自大,野心勃勃,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他亲近小人,行为多有不法。杨暕与其兄元德太子杨昭关系紧张,因为杨暕担心杨昭的儿子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暗中行使厌胜之术(指古代的一种巫术,通过诅咒或祈祷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最终事情败露,导致隋炀帝大怒。

齐王杨暕因长期失宠于隋炀帝,父子两人关系紧张,宇文化及兵变时,杨广第一时间怀疑儿子杨暕是叛乱者。隋炀帝当时惊慌失措,他下意识地对身边的萧后说:“难道不是阿孩吗?”这里的“阿孩”可能是皇帝对齐王杨暕的一种亲昵却带有猜忌的说法。

其实兵变时,杨暕还在江都自己府中,宇文化及很快就派人杀入他的府中。当时杨暕还在府中不明就里,叛军突然闯入,根本不给他任何解释或者反抗的机会,直接将他杀害,并且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杨暕至死都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他和杨广之间的父子关系在这种突然的变故和残忍的杀戮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无力,至死都无法知晓真相。

燕王杨倓我们前文讲到过,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杨倓出生于仁寿三年(603年),他聪明好学,深受隋炀帝的宠爱,但在江都之变中,杨倓试图通过玄武门进入宫中向隋炀帝报告叛乱,但被守卫阻拦被抓,最终被宇文化及命人杀害。

除此之外,宇文化及的屠刀还挥向了隋朝朝廷中的众多官员。内史侍郎虞世基,他在朝廷中参与政务决策,在政务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御史大夫裴蕴,负责监察百官,在朝廷的政治生态平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作为军事将领,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秘书监袁充,在文化的传承和管理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贡献;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同样是军中的重要人物;梁公萧钜,他作为皇室成员萧琮的弟弟,在家族和政治的影响力网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这些人都难以逃脱厄运,不仅自己被杀,连同他们的儿子也被一同杀害。

在当时那种混乱而血腥的局势下,隋朝皇室宗亲、外戚,不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被卷入这场残酷的杀戮之中,整个隋朝的统治阶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预示着隋朝政权即将走向覆灭的末路。

而在这一片血雨腥风之中,秦王杨浩却比较幸运。杨浩是隋炀帝杨广的侄子,他的父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哥哥秦孝王杨俊。

秦王杨浩平时和宇文化及有来往,他或许在平时的交往中敏锐地察觉到了宇文化及的心思,在叛乱发生之时,利用这种关系,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计谋,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这混乱而残酷的权力更迭和杀戮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当时隋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人性的复杂以及在乱世之中个人命运的无常。

其实,在宇文化及兵变前,江阳县长张惠绍已隐隐察觉到形势不对,发现宇文化及等人心怀不轨且有谋逆的迹象,面对情况的紧急与严重,他骑上快马迅速赶往裴蕴的府邸,将这一消息告知裴蕴。

江阳县隶属于江都郡,原为广陵,大业初年更名为江阳。

当张惠绍见到裴蕴后,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宇文化及等的恶行,保护皇帝的安全。

于是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假传诏书。这份假诏书旨在征调京城中的士兵,让他们前去捉拿宇文化及及其同党,而后众人将在宫门会合救援皇帝。这一计划可谓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若是成功,便能扭转即将到来的危机局面,若是失败,便是为国捐躯。

计议确定下来之后,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马上派人去告知虞世基。

然而虞世基听闻此事后,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却对告密者的身份表示怀疑,认为其所言不实。

虞世基在朝廷之中,见多了各种阴谋诡计和诬陷之事,对于有人来报告宇文化及谋反这样的大事,他本能地觉得可能并不属实。在他的观念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轻信这种事情,可能会引发极大的乱子,并且说不定背后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坚决压制了这一消息,不予批准张惠绍和裴蕴利用假诏书救驾的计划。

就在张惠绍和裴蕴等待虞世基回应的短短时间内,江都政变突然就爆发了。一时间,宫廷内外陷入一片混乱,喊杀声震天。

裴蕴见事态如此,不禁叹息道:“我们原本计划拉拢虞世基,借助他的力量,却终究因他而误了大事!”

虞世基得知自己的误判,懊悔不已,要前往宫中救驾,其子虞熙也要舍命陪同。虞世基的族人虞汲虞熙说:“现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我打算渡过长江,你与你的父亲同去赴死又有何益!”

虞熙听后,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他坚定地回应道:“在这个时候抛弃父亲,背离君主,这是违背忠义之事。就算是到了别的地方,又哪里有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呢?您的关怀之情我心中感激,但是我既然身为臣子,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坚守大义。我已下定决心,绝不退缩。”

虞世基赶到宫中时,立即被叛军控制。

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看到哥哥身处险境,心中悲痛万分。他抱着虞世基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宇文化及,希望能代替哥哥赴死。虞世南的情感诚挚而热烈,他觉得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自己有责任保护兄长。然而宇文化及却未被他的请求所打动,无情地拒绝了。之后将二人全部杀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