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10-----------------------
喜剧和历史剧杰作,并开始悲剧创作,时间为1595‐1600年,作品有历史剧《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悲剧有《罗蜜欧与朱丽叶》和《裘力斯&iddot;凯撒》;第三阶段为高峰期,即悲剧期,没有了历史剧,只有少数几个喜剧,时间为1601‐1606年,作品有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和《雅典的泰门》;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第四阶段为终结期,作品除了一部历史剧外,以传奇剧为主,时间为1608‐1613年,作品是历史剧《亨利八世》,传奇剧《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1590年,他的《亨利六世》三部曲一出,就给他带来相当的声誉。剧本描写的英军统帅塔尔博率军抗击法军的场面,大受观众欢迎。大学才子之一的托马斯&iddot;纳什写道:&ldo;法国人所害怕的无比英勇的塔尔博想到这里会多么高兴:当他在坟墓里躺了二百年之后,竟会在舞台上又一次显示神威,他的尸首会重新受到至少一万名观众(在好几次演出中)的热泪冲洗,这些观众在扮演他的悲剧演员身上,幻想看到他重新在流血。&rdo;1592年夏天,伦敦出现了鼠疫,一直持续到1594年。由于时疫不断爆发,剧院多次被关闭,而到外地巡回演出,也因地方害怕传染而常常碰壁,演员们无以维持生计,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莎士比亚在这期间把精力主要放在积累学识和戏剧素材上,他读了很多书,同各阶层的人交往,取得丰富的社会经验,做了文学上的多方面的尝试。也大量阅读古典著作,对之进行模拟创作,如以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的范本写了《错误的喜剧》,用的也是双胞胎的情节。接着又写了《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慢慢走向成熟。在悲剧方面,他学习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和大学才子派的基德而写了《泰特斯&iddot;安德洛尼克斯》。他的其他方面的尝试是于1593年和1594年分别写了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童尼》及《路克莱丝》。前者写爱情的美艳及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后一首则谴责荒淫强暴的行为,前者是对爱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非人性的戕害美的行为的痛恨。这两首诗都是献给他的庇护人骚桑普顿亨利&iddot;娄赛斯雷的,他是一位年轻的有权势的贵族。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文艺并不独立,必须有达官贵人保护,作家才能生存下去而不受侵害。这两首诗在莎士比亚在世时多次印行,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不重视文名的人,如果有条件,也是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好好地印出来,大大地受欢迎的。鼠疫流行结束后,各剧院重新开张,但有一些却早已破产。两个主要的剧团保存下来,一个是海军大臣剧团,另一个是德比伯爵剧团。1597年春天,德比伯爵去世,宫廷大臣亨斯顿勋爵成了的庇护人,剧团因此而改名为宫内大臣剧团。莎士比亚就是该剧团的剧作家。后来逐渐成为该团的股东,持有相当多的股份。1594年圣诞节期间,这个剧团两次进宫演出。至今还保存着那时剧团中受女王奖赏者的名单,上列三人姓名,一个是著名喜剧演员威廉&iddot;肯普,一个是著名悲剧演员理查&iddot;伯贝奇,他们都是这个剧团的台柱子,另一个就是莎士比亚,可以看出他在剧团中的地位和当时在社会上的声望。在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造力旺盛,每年都有剧作问世,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更趋成熟。他一共写出十三部戏,喜剧六部,悲剧二部,历史剧五部。当时社会矛盾还没有那么明显尖锐,他的剧作也总是一派欢乐和详和,显得
-----------------------pa11-----------------------
生机勃勃。历史剧杰作《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虽然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和暴乱,但其主调是乐观向上,充满信心的。即便是悲剧《罗蜜欧与朱丽叶》,也流溢着浪漫的情绪,宣扬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享受自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仲夏夜之梦》等剧作中更是弥漫着迷人的温馨。1596年8月,莎士比亚的儿子哈尼特夭逝,他很悲伤,在当时正写的《约翰王》中,借人物之口说出大段悲哀的话,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丧子之痛。这时,莎士比亚的事业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收入颇为丰厚。1596年他得到王室颁发的绅士家徽,这是根据一个人的财产确定的一种荣誉,是他父亲生前梦寐以求而未曾得到的。第二年5月,他买下在斯特拉福镇数第二大的房屋,修缮一新,取名&ldo;新地&rdo;。他还置了一些田产,每年可以从中收取一笔相当可观的租税。女王对他也恩宠有加。1597年,他写成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塑造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喜剧人物形象约翰&iddot;福斯塔夫,伊丽莎白女王观看了演出,非常高兴,降旨要莎士比亚再写一部喜剧,内中要有福斯塔夫爵士向女人求爱的情节。莎士比亚很快就完成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到温莎宫献艺。在此期间,莎士比亚还写了很多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抒情诗的形式。莎士比亚一共写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先以手抄的形式流传,后于1609年编成集子,公开发行。全部诗作总起来看有一定的连续性,大致上讲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贵族青年从诗人(不一定完全是莎士比亚本人)手中夺走了他心爱的人,那是一个肤色黝黑的妇人,贵族青年后与诗人断绝交往而和另一位诗人结交。从诗的内容上判断,前一百二十六首是写给那位贵族的,其余除了最后两首是改编希腊诗内容以外,都是写给妇人即&ldo;黑美人&rdo;的。莎士比亚在诗中表露了他那丰富的内心生活,他的欢乐与苦恼,他对爱情、友谊、艺术与社会的看法。其中也有一些诗,因爱情的创痛和友谊的损坏,作者联想到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义愤所至,大加挞伐。1599年,莎士比亚和宫内大臣剧团的同伴们,利用大剧院拆掉剩下的材料,在泰晤士河南岸玫瑰剧院附近修建一座新剧院,取名&ldo;环球剧院&rdo;。约十年后,剧团又买下一座名叫&ldo;黑袍僧&rdo;的小剧院,是有屋顶可供冬季演出用的场地。这样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就有两个根据地,可以一年四季演出了。1603年,因为政局发生变化,女王驾崩,詹姆斯一世即位,宫内大臣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但从新名称来看,莎士比亚的剧团同王室的关系仍很密切。1603年,伦敦又发生瘟疫,剧院关闭。莎士比亚从环球剧院附近搬到市中心区,住在蒙克维尔和西尔维两街交叉口附近,房东是一位专为贵妇们制作高级发饰的人,叫克里斯多夫&iddot;蒙特乔依。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位法国人有一个女儿待字闺中,店里有一位法国学徒叫斯蒂芬&iddot;贝洛特,人品不错。店主很想把女儿嫁给他。贝洛特起初不愿意,店主就请房客莎士比亚从中说合,提出如果贝洛特同意这门婚事,蒙特乔依可以给女儿六十英镑的赔嫁,等他死后再留二百磅遗产给贝洛特,这样贝洛特同意娶店主的女儿。但两人结婚后,蒙特乔依并没有信守诺言。八年以后即1612年前后,贝洛特在法院起诉岳父。法庭调查,需要莎士比亚出庭作证。这时已退隐回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又赶往伦敦,提供了证明。他承认曾帮助双方促成婚事,也记得蒙特乔依确曾有过诺言,但究竟是多少钱及什么时候支付他记不清了。他还在证词上签了名。虽然这件事的结局文件上没有记载,但这材料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