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17-----------------------
《理查三世》‐‐暴君的下场《理查三世》,文题相符,写的是理查三世本人悲剧的历史。全剧情节集中紧凑,写宫廷内的斗争,写理查三世从阴谋篡位到身败名裂的全过程。戏一开始,作者就借助独白、旁白等手段使理查三世(即位前叫葛罗斯特)露出凶险的面目和可怕的野心。他对权力有不可抑制的贪欲,作为皇上的弟弟,他一直在为没能继承王位而耿耿于怀,仿佛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他的计划是设下圈套,搬弄是非,用酒后狂言、毁谤及梦呓等一切手段,挑拨他的三哥克莱伦斯与大哥即皇上的关系。他先是甜言蜜语,骗取克莱伦斯的信任,然后进宫,在生了病的皇上面前说克莱伦斯的坏话,让皇上动怒杀死他,这时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他以前曾杀了安夫人的丈夫和父亲,但他为了目前的需要,打起如意算盘,要娶这位寡妇为妻,当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想得势以后把她杀死,再娶她的侄女。他知道自己犯的罪过不可饶恕,在安面前无地自容,而且他这一瘸一拐,形象欠佳,连她前夫一半也不如。但他用花言巧语和满面春风,并且采用非常的手段终于把安骗到手。他厚颜无耻,嘴上总是挂着滔滔不绝的正义辞藻。与人争吵,总是大嚷大叫,先发制人:丑人就该死吗?就一定存心害人吗?一副单纯的真实心肠就该受到凌辱,就该让狡猾欺诈的家伙占尽上风吗?如此等等。罗斯特本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曾四方征战,立下功勋,所以他动不动就提起他以往的历史来要挟当今的统治者,他不择手段,铲除阻碍他达到极权地位的一切障碍,甚至最后杀掉一直跟随他的爪牙白金汉公爵。他的所作所为终于导致举国上下怨声载道,众叛亲离。里士满公爵起兵直逼王宫,而以前被他杀害的人的幽灵在不断纠缠他的灵魂和良心。&ldo;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rdo;他叹道。剧终时,在战场上,他陷入重围,连坐骑也没有了,凄惨地高喊着:&ldo;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位换一匹马!&rdo;恶贯满盈,死有余辜。这部作品情节简明,主题突出,人物性格也较丰满。比起《亨利六世》那种枝蔓过多,平铺直叙是一个大进步。它显然受到马洛等人悲剧作品的影响,在历史事件中挑选与悲剧性人物有关的事,加以集中化的处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正经历着一个转折,他的历史观也趋向成熟。究竟怎样评价帝王将相,是他的历史剧的中心问题。亨利六世是个昏君,懦弱无能,导致国家混乱。而理查三世过于用强,凶狠阴险,祸国殃民,其结果比之亨利六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用非法手段攫取王位,而另一个历史剧中的君主‐‐理查二世,虽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也遭到同样的下场。作于1595年左右的《理查二世》,取材于荷林舍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描写英王理查二世被大臣勃林布洛克废黜的故事。理查二世是一位喜怒无常的暴君,肆意横征暴敛,不体察民情。他总是抱定&ldo;君权神授&rdo;的观念,唯我独尊,使臣民们极为不满。该剧一开始,就出现勃林布洛克与毛勃雷二位贵族的争端,双方都怒气冲天,各不相让,遂请求国王主持一场决斗来解决。但理查二世表现了昏庸和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想比武的结果,无论哪一方取胜,都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把他们二人同时放逐到外国。理查二世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认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是天经地义的正在这时,勃林布洛克的父亲约翰&iddot;刚特去世,
-----------------------pa18-----------------------
国王索性来一个釜底抽薪,没收了应由勃林布洛克继承的封地和财产,激起了这位大臣的愤怒,遂以讨还遗产为名,联络其他一些贵族,起兵将理查二世赶下王位。在这个剧本里,莎士比亚遇到一个很复杂棘手的问题,就是国王的权力是否能够动摇,权利的得失由谁来安排。按照传统观念,王权是上帝赋予的,王位的继承或禅让都要符合一定的程序,人民群众是没有权力随意废黜旧王拥立新王的。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僭越篡位,罪莫大焉。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极权的时代,自然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很深,在前面介绍的历史剧中,对阴谋篡位的贵族及发动暴乱的农民,都一律予以谴责。即便在《理查三世》中贵族最后推翻君主,也是因为他之登上御座,本是不合法的。在《理查二世》中,莎士比亚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安排了理查二世的倒台,正如中国的孔孟,虽拥护王权和秩序,但遇到暴君,也要以民为本,以社稷为重,赞成&ldo;诛一夫纣(殷纣王)&rdo;。如果君主无力治国而又祸乱天下,也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君权神授,但只授给那些英明勤勉的国王。这就是莎士比亚在该剧中达到的认识水平,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在剧作中的体现。
-----------------------pa19-----------------------
《亨利四世》‐‐不朽的杰作《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紧随其后的《亨利五世》是连续性的作品,其描写的重点是亨利五世继位前后的事件。相反亨利四世在剧中并不显得重要。全剧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国王亨利四世发兵平定北方贵族叛乱,一是王子哈尔开始不务正业,与一群市井流氓混在一起,后来与他们断绝关系,参加平叛战争,立下战功,最终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两条线索交叉前进,互相映衬。《亨利四世》上篇写国王即位后时时想到自己的御座系篡夺而来,良心十分不安,再加上太子哈尔镇日与一群流浪汉厮混,吃喝嫖赌,打家劫舍,全无正形,老国王非常气愤和懊丧,觉得这是上帝对他篡位的一种惩罚。他为了排遣国内人们的不满情绪,决定派兵参加十字军,去耶路撒冷保护圣陵。但消息传出,宗室里的反对派诺森伯兰伯爵和北方贵族摩提默发动叛乱,他们得到了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的支持。诺森伯兰伯爵的儿子霍茨波是一员勇猛的战将,在他的指挥下,叛军所向无敌,一时朝野震惊,亨利王父子动用全部兵力,御驾亲征,王子一改旧习,积极参战。其实王子是个富于心计的人。他身在酒肆,心想天下,对自己的将来早已胸有成竹。上篇第一幕第二场,在和酒肉朋友们打闹一阵后,他有一大段独白:我完全知道你们,现在虽然和你们在一起无聊鬼混,可是我正在效法着太阳,它容忍污浊的浮云遮蔽它的庄严的宝相,然而当它一旦穿破丑恶的雾障,大放光明的时候,人们因为仰望已久,将要格外对它惊奇赞叹。……只有偶然难得的事件,才有勾起世人兴味的力量。所以当我抛弃这种放荡的行为,偿付我所从来不曾允许偿还的欠债的时候,我将要推翻人们错误的成思,证明我自身的价值远在平日的言行之上,正象明晃晃的金银放在阴暗的底面上一样,我的改变因为被我往日的过失所衬托,将要格外耀人眼目,格外容易博取国人的好感,我要利用我的放荡的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我的旧辙。这说明他并不是误入歧途,而是把这当作一种手段,同下层群众接触,了解民生疾苦,为将来实施有效的统治作准备。果然,他帮助父王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叛军的首领比起他来黯然失色。他们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互相猜忌,加以傲慢轻敌,刚愎自用,很快败在王子的团结一致的雄师手下,即便叛军猛将霍茨波号称英勇无比,举世无双,也无济于事,终于在索鲁斯伯雷战役中被哈尔王子杀死。上篇以王军胜利告终。但叛军并未全被消灭。霍茨波的父亲诺森伯兰伯爵伙同约克大主教重新集结军队,向王军开战,下篇就描写亨利四世与哈尔王子第二次出征,出奇计打败了叛军,在国内彻底恢复了和平局面。正当大军凯旋,举国欢庆之时,亨利四世大病不起,不久去世。在他弥留之际。哈尔王子一席肺腑之言,倾诉自己内心所想,表现了他一贯深谋远虑,使国王放心地把国事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