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旦外强中干的嚷道:
“杨大强!你不能这样。”
老板一拍桌子:
“叫爸!”
杨旦立时怂了。
“爸!你不能这样,我是真的想辞职。”
老板杨大强嫌弃的甩了甩手:
“滚蛋,假期从今天开始算,记得回老家看看你爷爷。”
杨旦顿时像霜打的茄子,但离开脚步却很迅速,时间不等人,慢了就是在浪费假期。
路过公司大门又打了一次卡。
今天开始休假,早上卡不能白打,取消不了,就打回来,直接下班。
杨旦就职的公司是他老爸杨大强开的,公司不大,足够养活老杨一家。
做的是文体类的工程承建,就是铺铺跑道,建建球场啥的。
收入不稳定,平均一年也有个几百万纯利。
本来杨旦不想在杨老板手下干活的,因为老杨家奉行棍棒出孝子的高压政策。
所以杨大强一瞪眼杨旦就怂,同理杨伟瞥一眼杨大强也得尿。
杨伟是杨旦的爷爷,老杨家起名字也是一脉相承。
爷爷叫杨伟,成年才知道这名字谐音不好听,贬义十足,奈何干不过太爷爷,而且改名是真的很麻烦,无奈只好认倒霉。
等到杨伟的儿子也就是杨爸上线的时候,爷爷高兴极了,直接给起名杨大强。
要一雪前耻,就属于谐音梗玩上瘾了。
这回郁闷的轮到杨爸了,奈何同样的理由,干不过爷爷,改名太麻烦,只能积极造娃,痛苦转移。
于是杨大强生了儿子,起名叫杨旦,本来要叫杨旦旦的,总算是小杨有个靠谱的妈,说男孩子起叠字有点娘,才让小杨逃过大劫。
另外杨旦还有个妹妹叫杨瑶。
老杨家男士的不靠谱可见一斑。
杨旦还记得小时候看春晚的时候,听京剧的沙家浜选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杨大强当时就说了句:
“这队伍男女比例还挺协调的。”
十三四岁的杨旦莫名其妙。
六十多岁的杨伟哈哈大笑,老怀甚慰。
等杨旦十七八后再次听到这段时,才明白自家长辈的默契,md这家不能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