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囯之大者是什么意思 > 第38章(第1页)

第38章(第1页)

中统元年四月,刚登上帝位的忽必烈设立中书省,便即起用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一下子高于原藩府旧臣张文谦、廉希宪、张易等人。

从一个世侯幕僚一跃而成为帝国宰相,王文统自然对忽必烈感激涕零,上任后,将自己的才学倾囊献出,操持国事不遗余力,&ldo;凡军国大事,皆有成算,然后撮其要领,使例相比,……虽纵横论难,不出所预&rdo;。

中统元年五月,王文统主持建立十路宣抚司,对各路诸侯实行监督,整肃州县吏治,规定宣抚司官的考核标准是&ldo;户口增,差发办,方为称职&rdo;,使人民安于田里,国赋能如数征收。七月,王文统以平章政事主持燕京行省,命各宣抚司选取儒士、吏员通钱谷者赴省任用,置左、右司及其他各下属机构。

中统二年初,行省颁布新政条例于各路宣抚司,对税粮出纳、劝课农桑、刑罚治安、州县官吏考核黜陟等等地方政事作出明确规定。三月,王文统又上奏设置中书左(吏、户、礼)、右(兵、刑、工)部并定其职责,任命了左、右部尚书;制订民事条画二十七款及各路宣抚司应行条画七款;内外新旧官员改授定制;制订中书省工作条例十条等。高度完善了帝国政治制度。

同时,王文统还下大力气对钞法进行改革。针对从窝阔台汗时代开始的币制不统一,各地都发行钞币的混乱局面,王文统主持在由中书省统一发行&ldo;中统元室交钞&rdo;,同时废除了各路所行钞币。发行新钞取代旧钞,最重要的是不能&ldo;一刀切&rdo;,让持有旧钞的百姓蒙受损失。在钞法改革上,王文统的作为可以用&ldo;如履薄冰&rdo;来形容,日与主管部门交钞提举司及诸省官商议,博采众议,分析利弊,采纳宣抚使刘肃的意见,许各路之钞如数收换,使百姓免受损害,并命各路宣抚司限期将所管地方&ldo;钞法有无阻滞,及物价低昂,与钞相碍,于民有损者&rdo;及时解决。因此中统钞法初行时信用很高,流通甚畅。通行海外。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记载,中国商人在交(越南北部)、罗斛(泰国南部)、乌茶(印度奥里萨邦北部)等地用纸币与当地货币折价使用,&ldo;甚便民&rdo;。

王文统为相,兢兢业业,勤恳任事,对于国政民政都有不凡贡献。而尤其难得的是其人并不擅权,处理政务从不独断专行,而是虚心听取下属和同僚意见,采取最为行之有效的政策,&ldo;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世谓出于文统之功为多云&rdo;。这样的宰相,原本可以以&ldo;贤相&rdo;之名载入史册的。

可惜,王文统因为感激忽必烈的知遇之恩,便难免会有迎合主上的作为。元朝建立之初,战争不断,需要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身为宰相,要为主分忧,不能让皇帝打仗没有粮饷,奖赏有功之臣手头拮据。王文统自然以理财为头等大事,既是&ldo;头等&rdo;,则主张重利,凡是以利为先。这就严重触动了正统儒臣们的道德底线。

以许衡、姚枢、郝经、窦默为代表的儒臣之所以忠心辅弼原本被称为&ldo;夷狄&rdo;的蒙古皇帝忽必烈,就在于忽必烈附会汉法。一改蒙古帝国时期的杀伐攻略、横征暴敛,颇能以民为重,义以利先。这样的人成为中国之主,才有可能建立继承他们心中的自古传承的正统王朝。他们也就会以名臣跻身于煌煌史册。

可忽必烈毕竟是&ldo;附会&rdo;汉法,虽然并非如祖先那样用纯粹的蒙古传统来&ldo;以夷变夏&rdo;,却也并非如北魏孝文帝那样完全抛弃本民族一切文化特征来&ldo;以夏变夷&rdo;。他是希望建立一个内核仍保持蒙古传统,而外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来重塑一个国家。汉法派希望的那种&ldo;独尊儒术&rdo;的状态并不在忽必烈的考虑范围之内。

因此,虽然王文统也是儒士,但其人专注于法家和纵横家之&ldo;术&rdo;,凡是只讲究实效,并不关注于&ldo;义在利先&rdo;这样纯粹道义问题,再加本身能力非凡,自然深受忽必烈信任,以新进官员迅速凌驾于那些早已跟随忽必烈左右的儒士之上。这样,无论从思想主张还是个人利益来说,汉化派迅速成为王文统势不两立的政治敌手。

【正文】

当王文统被委任为平章政事,窦默便上书忽必烈直接对王文统进行抨击:&ldo;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唇吻小人一时功利之说,必不能定立国基本。为子孙久远之计,其卖利献勤、乞怜取宠者,使不得行其志,斯可矣。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惊动人主之意者,无他,意在摈斥诸贤,独执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望陛下察之&rdo;,但忽必烈没有听从。之后,窦默与王鹗、姚枢等又在忽必烈面前指斥文统:&ldo;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rdo;,并认为当宰相的最佳人选&ldo;无如许衡&rdo;。可忽必烈认为许衡并没有宰相之才,对他们的话置若罔闻。

深谙政治纵横之道的王文统,自然也不会屡受攻击而不还击。但窦默、姚枢都是忽必烈藩邸旧人,与忽必烈感情很深,许衡又是当代大儒,忽必烈虽并不重视他,却很看重其在朝野的影响力,进行直接的反击不会奏效,只能采用迂回。于是,便表奏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这看起来是抬高三人身价,但其实是减少甚至隔绝了三人在忽必烈身边的机会,&ldo;阳为尊用之,实不便数侍上也&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