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别看许泽博平日里憨头憨脑的样子,但是他身为一个正宗的古人,跟着为官的阿父,其实他政治敏感度要比许泽平这个半吊子强太多了。
&esp;&esp;他从一个县令之子到州城通判之子,经历的东西可是比许泽平多的太多了。
&esp;&esp;只是他的志并不在官场,他之所以考科举,更多的不过是为了完成他阿父的命令罢了!
&esp;&esp;在加上两个优秀的堂弟,他也不希望自己的阿父被人指指点点太多。
&esp;&esp;努力的考取秀才,也不过是配合许家耕读世家的名声。
&esp;&esp;许家有两个堂弟撑着,落败不了。
&esp;&esp;至于大房这一脉,将来他生了儿子再好好教就是了。
&esp;&esp;少年初长成51
&esp;&esp;许泽平喃喃自语,“就无一好官了吗?”
&esp;&esp;许泽博拍了拍他的肩膀,“堂弟,平日里你比我聪明,现如今怎么就糊涂了呢?水至清则无鱼,再好的官也不会想掺和到士族的斗争当中去。”
&esp;&esp;好官如蔡大人,虽是京官,却不愿意呆在京中,宁愿奔走在地方上为百姓造桥修路。
&esp;&esp;好官如光明先生,看不得朝中官官相护,辞官归隐,至此不再出山。
&esp;&esp;可以做个好官,可是多数都是惜命之人,只有活的长久了才能够多为百姓做事。
&esp;&esp;简家背靠伍阁老、背靠伍妃娘娘,得罪了他们小心,上头的一个命令,别说做个好官了,何时被穿了小鞋都不知道!
&esp;&esp;“泽平!”
&esp;&esp;人多不宜过于细说,正好高岩的出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三人转身一起走向了客栈。
&esp;&esp;姜知府拿着许泽平的答卷,都不由的汗毛直立,不由的嘀咕了一句:“简直是大逆不道!”
&esp;&esp;可是看到蔡平这老神在在的模样,又看到答卷上那鲜红的“中”字,他就知道这个案首,老友是点定了。
&esp;&esp;罢了罢了,跟着老友胡闹一回又如何?
&esp;&esp;这京都的天,确实要变一变了。
&esp;&esp;世族相互袒护,圣人需要一把持剑人,这不正是圣上需要的人选吗?
&esp;&esp;联想到昔日许泽平阿兄那份圆滑稳重的答卷,姜知府不禁的笑了笑,兄弟二人一人锋芒毕露、一人圆滑世故正好稳重钓鱼台,倒也是相辅相成!
&esp;&esp;众位考官看着姜知府,亦是在考卷上留下个“中”字。
&esp;&esp;皆纷纷说着自己看漏了什么,需要重新理一理思绪。
&esp;&esp;不但片刻,许泽平的答卷上已经留下了一排“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