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朱橚在北平创办医学院的困难并不在缺钱之上。
最主要的还是缺人。
当年的南北榜桉谁都知道,毕竟在老朱治下谁又敢作弊。
这事儿最后查来查去查了许久,放榜所得结果也还是真的不能再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北方人读书少。
别的时候不知道,而历史上终大明一朝,即便是后来朱棣迁都了北平,但南官的比例总是多于北官的。
在这一比例换算后,北方读书人自然也是远远少于南方的。
南方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读书的子弟,而在北方十里八乡或许都很难找出一个识字之人。
尽管朱允熥已经把职大普及下去,但北方的情况仍远不如南方。
很多人和那种一代代放羊的想法差不多,只要有地可种有饭可吃,他们便希望子弟能接了这一亩三分地娶媳妇生娃就行。
然后再娶媳妇再生娃,如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便是他们此生最大的圆满了。
至于读书中举,或者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那则是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在他们看来不是他们这种普通人家能办到的。
朱橚在北平创办医学院,别的方面都特别顺利,遇到最大的问题那便就是没人。
先不说百姓识字的基础如何,而是压根就没有人报名参加。
这本就是自愿的,哪能强迫人来干。
除此之外,那些有个小医馆,或者稍微懂些医术的,也都不愿意加入进来受医学院的统一培训统一调遣。
尽管朱橚在开封做这个王爷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但提起这事儿还是忍不住唉声叹气。
“早就知道北地的人喜欢安贫乐道,但想不到竟到了这种地步,这明明就是个好事,一个个的竟谁都没人问津。”
朱允熥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着道:“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南方商贸发达,北方交通闭塞,冒险精神自然也就差了些。”
顿了一下,又道:“其实如此也说明,百姓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安稳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想象其实也没那么不可接受。
“你倒是想得开。”
朱橚说了这么多,他是要让朱允熥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可不只是为了听他附和的。
不过,也没用朱橚多说,朱允熥很快便给出了答桉。
朱允熥简单想了一下,便道:“草药基地置办起来容易,但为医学院源源不断的提供草药,这就需要培养有经验的人才了,要是不行的话,只能从凤阳往过来调了。”
“至于医学院的医士,也从其他地方调拨些有经验的把框架办起来,然后只能不限地域的从全国各地来选拔了。”
“让卢志明和孙醒配合着来吧,最多也就是多花些钱,这都不算个啥大事。”
“唯一需要注意的也就是毕竟是治病救人的,需要严格注意宁缺母滥的方针,哪怕是置办不起来,也要把精益求精落实到位。”
北平将来那可是当做京师用的,当然值得把最好的东西都调拨到北平的。
这也当是提前训练迁都了。
朱橚专门找朱允熥当面说这个事情,就是为了知道朱允熥支持的力度有多大。
力度大那就能够大干,力度小也就只能小打小闹置办了。
对于朱橚来说,他不关心迁都还是干啥,只要能让他做些他喜欢的医药方面的事情那就可以了。
听了朱允熥的话,朱橚露出了笑容,回道:“有你这句话,叔就知道该咋做了。”
商量妥了医学院的事情,朱橚当然也没马上着急走。
医学院的事情再忙,也不如朱棡丧葬事宜重要。
朱橚不来也就罢了,既然来了那肯定就需要送了朱棡最后一程的。
而就在这日的当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