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我们讲到唐高祖李渊祭奠了李唐皇族宗庙,又册立了宗室皇亲,皇亲国戚们拜谢皇恩,各自欢喜,领赏而归。
正在此时,招抚使马元规差驿卒来报,称隋朝南阳郡丞吕子臧主动归降唐朝了。
前章我们讲过,李渊为稳定长安城周边局势、安抚民心,特遣马元规远赴山南地区进行慰抚事宜。然而,这其中却生出一番波折来。
原来,那南阳郡丞吕子臧,竟仗着自己手中有些兵马,胆大包天地独自霸占了郡城,并公然对抗唐军!吕子臧,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在隋末动荡时期,被隋炀帝任命为南阳郡丞,坚守南阳郡。
两个月前,当时唐王李渊派遣了马元规前去执行安抚任务。马元规深知使命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先是好言相劝,希望吕子臧能够迷途知返,归顺朝廷。为此,他还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城中,试图与吕子臧沟通协商。可谁曾想,那吕子臧却是个冥顽不灵之人,不仅对朝廷的好意毫不领情,更是残忍地将这些前来劝和的使者一一杀害!
不久,隋炀帝被弑杀的噩耗便传遍天下。听闻此讯,吕子臧心中亦是悲痛。他知道如今局势已然大变,再继续负隅顽抗下去,恐怕唯有死路一条。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吕子臧终于决定放下心中的坚守,向唐朝俯首称臣。他先是为隋炀帝举办了一场隆重的丧礼,以表哀悼之意,而后又主动联系马元规,并上书唐朝朝廷,表示愿意归降。
高祖李渊见吕子臧诚心悔过,且其占据之地对于巩固统治亦有着重要意义,遂顺水推舟,接受了他的投降。不仅如此,为示皇恩,高祖还特意下旨,册封吕子臧为邓州刺史,并赐予他南郡公的爵位。至此,这场纳降风波方才得以平息。
吕子臧被后世评价为忠诚于国家的典范,他在隋末的动荡中坚守原则,宁死不屈,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决心,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其忠诚和勇猛的精神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公元618年六月初十,唐朝朝廷接到紧急战报,薛举入侵泾州,意图斩断关中和灵武的联系,与突厥和梁师都建立联系。
泾州,地处交通要冲,是关中与灵武之间的重要枢纽。薛举深知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若能成功入侵并据为己有,便如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插入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轻易地斩断关中和灵武之间的联系,进而阻断唐朝的战略通道。
不仅如此,薛举还企图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同样心怀不轨的梁师都建立联系。突厥在当时是大唐北方的强大威胁,而梁师都则是占据一方之地的割据势力。薛举妄图借助外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大隋遗留下的混乱局势中浑水摸鱼,以实现他那称霸一方的野心。
唐高祖李渊,作为新朝的开国之君,目光远大且深谋远虑。他明白薛举此番行动对大唐的威胁极大,若不加以抵抗打击,恐怕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得周边势力纷纷效仿,大唐将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于是,高祖李渊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率领八个总管的兵力前去抵御薛举大军。
李世民此时已经二十一岁,年纪虽轻,却久经沙场,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领导风范而备受将士们的敬仰。
李世民接到命令后,迅速集合军事力量。他率领着自己总管的八个兵力组成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所带将领均是身经百战,他们麾下的士兵们个个英勇善战、士气高昂。他们在李世民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前行,如同一支钢铁之师,向着敌人的方向开进。
那八总管之兵,或来自步卒之列,步伐整齐,武器精良;或来自骑兵之中,马蹄飞扬,威风凛凛。他们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敌人示威。
李世民骑在战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系到大唐的边疆安定,更关系到整个大唐王朝的未来。
唐朝的泾州,即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地位。泾州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约490里,按照古代军队正常的行军速度,从长安城到泾州大约需要12到16天。
泾州在古时相当于长安的西大门,是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泾州属于泾河流域,土地平坦,农业发达,是西北地区着名的产粮区。丝绸之路上的商贾旅人将泾州作为中转站,促进了东西方商贸的往来。
泾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道教等宗教在此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如李商隐、温庭筠等,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后唐的安史之乱后,吐蕃多次侵犯泾州,泾州成为唐蕃争夺的焦点,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泾州在唐朝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战略地位、经济繁荣和文化影响力使得它在唐代历史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在秦王李世民大军到达泾州前,秦州总管窦轨率军阻击来犯的薛仁杲军队,结果失利。薛仁杲率军包围了泾州城。
当时,刘感任骠骑将军镇守泾州以抵御薛仁杲的进攻。很快,城中粮食将耗尽,刘感将自己骑乘的马杀了,分给将士们充饥;他自己则一口肉也没吃,只是煮马骨取汤,拌着木屑勉强下咽。
期间,泾州城多次濒临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就在这时,长平王李叔良率领的援军赶到泾州。李叔良被高祖李渊任命为刑部侍郎,进爵为长平郡王,率军前来镇守泾州。
薛仁杲得知后,故意散布谣言说自己的军队粮草已尽,随后率军南撤。薛仁杲又派高墌人假装献高墌城投降。
李叔良不知是计,便派刘感率军出城前往接收。刘感的军队到达高墌城下,城上的人喊道:“贼军已经撤走了,你们可以翻墙进城。”
刘感下令烧毁城门,城上的人却用水将火浇灭。刘感察觉到其中有诈,便命令步兵先行撤退,自己率领精锐部队断后。
不久,城上燃起三处烽火,薛仁杲的军队从南原大举杀来,双方在百里细川展开激战(百里细川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灵台县西南,这一地区在唐代属于泾州管辖)。
结果唐军大败,刘感被薛仁杲俘虏。薛仁杲再次包围泾州,逼迫刘感向城中喊话,劝守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