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唐朝凌烟阁24 >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第3页)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第3页)

公元617年四月綦公顺聚众在北海起义,后綦公顺率领三万部众攻打北海郡城,声势浩大。经过一番激战,外城陷落,綦公顺乘胜进攻子城。此时,城中粮草已尽,守军士气低落,綦公顺自以为胜券在握,便放松了警惕,未做任何防备。

此时,北海城中隋朝官员刘兰成挺身而出,他召集了城中一百多名骁勇善战的壮士,决定趁夜突袭敌营。

刘兰成,字文郁,是隋唐的一位重要将领,青州北海郡(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刘兰成在隋朝时任鄱阳郡书佐,研读了很多经史典籍,善于断言成败,性格凶险狡猾。淮安王李神通任山东道安抚大使前往山东开展抚慰工作时,刘兰成率宗族前去投奔,并在其麾下任职。根据《旧唐书》记载,刘兰成在唐朝建立后,历任尚书员外郎、夏州司马、丰州刺史等职,防御突厥入侵,累迁夏州都督,册封平原郡公。

刘兰成善于运用各种军事策略,如疑兵之计。在对抗突厥时,他通过反间计,成功使颉利可汗怀疑阿史那摸末,最终收服了阿史那摸末部落。刘兰成在唐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他的才能,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由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意,最终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以谋反罪腰斩,心肝被丘行恭挖出吃掉。但他的贡献和军事策略对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刻,刘兰成准备夜袭綦公顺前,召集众人说道:“如今城中粮尽,若不拼死一搏,必无生路。今夜我等突袭敌营,若能成功,郡城可保;若败,亦无愧于心!”

众人闻言,皆振奋精神,誓死追随。

当夜,刘兰成率领百余壮士悄然出城,直扑綦公顺大营。城中隋朝守军见状,亦紧随其后。

綦公顺的部队毫无防备,突遭袭击,顿时大乱。刘兰成率众冲杀,敌军溃不成军,綦公顺只得弃营而逃,北海郡城得以保全。

战后,郡中隋朝官员与望族权贵商议,将城中百姓分为六军,各自统领。

当时,隋炀帝杨广已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很多郡城都由原有官吏佣兵自守,面对其他势力的攻击,基本没有援军。北海郡城的官员和望族将百姓分为六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防、集中资源、维持秩序、利用望族的影响力、平衡权力以及激励百姓参与守城。这种分军的做法既是为了应对綦公顺可能的再次进攻,也是为了在战乱时期维持城中的稳定和凝聚力。

刘兰成因击退綦公顺起义军有功,被推举为其中一军的统帅。然而,郡中有一名叫宋书佐的官员,心怀嫉妒,暗中挑拨道:“刘兰成深得人心,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不如趁早杀之,以绝后患。”

众人虽对刘兰成心存敬意,但在宋书佐的蛊惑下,见利忘义,最终决定剥夺刘兰成的兵权,将其交由宋书佐统领。

刘兰成见众人如此对待自己,心中悲愤,但又无可奈何。他明白若继续留在城中,终将招致祸患,便连夜逃出城去,投奔了綦公顺。

綦公顺得知刘兰成来投,大喜过望,军中将士亦欢呼雀跃,纷纷提议推举刘兰成为主帅。刘兰成却坚决推辞,说道:“我本为保郡城而来,今虽不得已投奔,但不敢僭越。”

綦公顺见他态度坚决,便任命他为长史,军中事务皆听从他的意见。

刘兰成在綦公顺军中韬光养晦,暗中谋划。五十多天后,他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精锐士兵,准备对北海郡城发动一次奇袭。

他将军队分为数队:在距离城四十里的地方,留下十人,命他们割草并堆成百余堆;在距离城二十里的地方,留下二十人,各执大旗;在距离城五六里的地方,留下三十人,埋伏于险要之处;刘兰成亲自带领十人,趁夜潜伏在距离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剩下的八十人则分散在便于行动的位置,约定听到鼓声后立即抢夺人畜,并迅速撤离,同时点燃草堆。

次日清晨,城中守军见远处并无烟尘,以为城外已无敌军,便放松了警惕,百姓纷纷出城打柴放牧。日上三竿时,刘兰成带领十人直抵城门,城上守军见状,慌忙敲响锣鼓。

听闻鼓声,刘兰成先前埋伏的伏兵四出,抢走了十几头牲畜和一些打柴放牧的百姓。

刘兰成在城门处与守军对峙片刻,估计抢掠的伏兵已经走远,便率众缓缓撤退。城中虽派出追兵,但因担心有埋伏,不敢急追,又见前方旌旗招展、烟火四起,便不敢再进,只得退回城中。

事后,城中守军得知刘兰成此次行动仅带了少数人马,后悔不已,叹息未能穷追不舍。然而,为时已晚。

一个月后,刘兰成再次谋划夺取北海郡城。他带领二十人直抵城门,城中守军见状,以为此次刘兰成还是带领为数不多的兵力,便纷纷出城追击。刘兰成且战且退,将追兵引至十里之外。

此时,綦公顺率领大军突然杀到,郡兵大惊,急忙回撤。綦公顺乘势进军,将郡城团团围住。

刘兰成站在城下,高声劝降:“城中百姓、将士,何必为无谓的抵抗白白送死?若能开城投降,我必保你们平安!”

城中军民早已疲惫不堪,听闻此言,纷纷出城投降。刘兰成入城后,安抚老幼,礼遇郡中官员,甚至对曾陷害自己的宋书佐也以礼相待,并资助他离开郡城。郡城内外,自此安定。

刘兰成以其智谋与胸怀,不仅保全了郡城,也赢得了人心,成为当时北海一带的传奇人物。

当时,海陵的农民起义军臧君相听说綦公顺占据了北海,便率领五万部众前来争夺北海郡城。

唐初的海陵县一度改称吴陵县,是今天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前身,治所在今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下溪村北。古海陵地理位置在北海郡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

今泰州海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更,海陵县在唐代改称吴陵县,为吴州治所。南唐时期,海陵县成为泰州州治所在,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凤城河风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望海楼等。凤城河风景区是泰州的母亲河,两岸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可坐画舫夜游,欣赏沿岸夜景,别有一番风味。

綦公顺的兵力相比臧君相起义军兵力较少,战斗力悬殊很大,他听到臧君相前来攻打北海这个消息后非常恐惧。

秋日的北海郡城外,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起伏如浪。綦公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手中的青铜剑柄已被冷汗浸透。

探马方才来报:“海陵贼帅臧君相亲率五万大军,不久将至。”

"将军,我军不过万余,这。。。"副将话音未落,城下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刘兰成身披半旧皮甲,策马冲上城楼石阶,翻身下马时斗篷卷起满地落叶。

刘兰成躬身为綦公顺出谋划策,说到:“臧君相现在距离我们还很远,一定不会有所防备。请将军立即出兵,加倍行军速度,末将愿随您率奇兵夜袭!”

綦公顺猛地转身,甲胄鳞片铿然作响,他盯着这个曾以百人破自己三万大军的书生,见他眼中跳动着熟悉的火焰——那是三月前突袭北海郡城时,此人眼中同样的光芒。

綦公顺听从了刘兰成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兵,携带熟食,日夜兼程,突袭臧君相的营地。

快要到达时,刘兰成与二十名敢死队员先行,距离臧君相营地五十里时,看到臧君相的巡逻兵背着物资返回营地。刘兰成和他的部下也背着蔬菜、米粮和炊具,假装成敌军巡逻兵,选择偏僻空道行进,一边走一边侦察,很快便得知了敌军的口令和主将的姓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